【華人的幸福,不過是「家」】《飲食男女》:所謂的「家」,就是「和解」

佩珊 2022/05/04 檢舉 我要評論

人上了年紀,很多話不愿意跟兒女親人說,反倒是有個老伙計,最知心。

朱爺爺和老伙子的對話,說出了他自己的心聲——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

做人與做菜,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

飲、食、男、女,所有人都逃不開。

家-親情與逃離

老朱是一家名餐廳的退休廚師,他的妻子十幾年前便過世了,一直與三個未成家的女兒生活在一棟老房子里。

女兒們都長大了,各有各的生活,但老朱 每周日都要準備一桌豐盛的晚宴,并且要求女兒們必須全員回家吃飯。

吃飯,就是「開會」,告知家人自己的動態。

(「吃」,貫穿全篇,李安把每個炒菜、剁肉、宰魚的小細節都拍了出來,儼然在看一部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紀錄片。)

可是, 女兒們卻各有心思。

長女朱家珍,是個脾氣古怪的老姑娘,在一所學校當老師。

次女朱家倩,是個精明美麗的航空公司高管,她的脾氣最像父親,卻又與父親水火不容。

小女兒朱家寧,是個剛滿二十歲的大學生,她業余在快餐店打工,正值青春恣意的好芳華。

三個女兒在吃完星期天的團聚餐后,都忙活著收拾。

收拾時, 家倩說,自己已經買了一套房子,要搬出去住。

老大就犯醋了,心里的話是,「你搬出去了,爸怎麼辦」。

就像上面說的, 人有些心里話,都喜歡跟「不相關的外人」說,老大也有個閨蜜叫,錦榮。

在和錦榮聊天時,便說起了「家倩要搬出去」的事,「 你看啊,最后啊,爸還得跟我。」

話里話外,都是不愿和不甘。

三個女兒都覺得爸爸年紀大了,退休了,便成了「累贅」,誰也不愿意和爸爸在一起生活。

家,對于她們來講,就是想要逃離的地方。

哪怕這個家里有個給自己洗內衣的老爸,每天「滿漢全席」的豐盛美餐。

現實中很多孩子長大了,的確有這樣的想法。

但, 逃離的是什麼呢?她們自己也不知道。

就一個字,逃。

反觀,再看朱老爺子這邊,他和老伙計的對話很有意思。

年紀大了的男人,會聊什麼?無非還是家庭和女人。

男人們從來不會服老,除非有一天真的倒下。

女人,是貫穿他們一生的話題。

聊家庭時,老伙計說,「你看啊,最后你那個老閨女還是得纏著你。」

朱老嘆了口氣,「唉,自從被她那個大學男朋友甩了之后就再也沒有談戀愛的興趣了。」

這話什麼意思呢?

說明朱老平日里沒少向老伙計抱怨自己女兒。

他不覺得自己退休了,就老了,反倒覺得女兒在家,還得照顧,是個「麻煩」。

家-「自我」與珍惜

李安在電影里,借朱老的嘴,說出來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

如今重看一遍,才發現當年真的沒看懂。

作為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之一招牌電影,《飲食男女》把生活中的酸甜苦描述得 克制又精準。

兩個人這樣一段對話,妙在哪里呢?

我覺得最好的解讀就是,人年紀大了,也要有自己生活,自己的樂趣,自己的朋友。

不必困囿于「年紀大了,就該怎麼樣怎麼樣」的刻板印象,不必受礙于別人期望你成為的樣子。

活得隨性、自在。

從這段對話中,也給最后的「意外結局」埋下了伏筆。

最后結局, 所有人都覺得朱老該和梁伯母結合,女兒們這樣覺得,梁伯母自己也這樣覺得。

因為這樣的結局,才符合人們預期,這樣的結局,才理所應當。

可朱老卻偏偏是和女兒們年紀相仿的錦榮結合,這可炸了鍋了,女兒們佛手而去,梁伯母被氣暈,老頭子無所適從。

當真相都浮出水面,再來看朱老之前的舉動,就變得順其自然了。

珊珊,錦榮的女兒。

年紀小小的,卻必須非常「自立」,錦榮做飯不好吃,還經常搞砸,珊珊經常沒有便當,或者吃著難吃的便當。

不難說,其實這個時候朱老和錦榮的關系已經非同一般。

聯系上次周末聚餐時候朱老的「欲言又止」,就知道了。

自從朱爺爺出現后,珊珊成了全班的「焦點」,確切地說,珊珊的便當,成了全班的焦點。

我臆想,這一幕,肯定在她三個女兒小的時候也發生過。

全班人都在羨慕他們的豐盛便當,她們驕傲著,榮耀著。

只不過 人往往對已有的,并不珍惜。

長大了,習以為常了,便開始,心生厭倦。

哪怕面對一桌子的「滿漢全席」也提不起胃口來。

相反,小孩子是沒有分別心的, 珊珊的戲份很可能是影射三個女兒的童年。

但后來,反轉的事情發生了。

最想搬出去的二女兒家倩,買房被坑。

小女兒談戀愛懷了孩子,坐著人家的車走了。

大女兒找了個男朋友,迅速結婚,坐著人家的摩托車也走了。

朱老和錦榮搬到了公寓,家倩成了這個老房子的主人。

她其實是最愛做飯的,也最有天賦。

她開始收拾她老爸的那一副「家當」,衣缽傳承,做起了飯。

望著庭院,她感慨萬千。

最想逃離的人,留了下來。

不知不覺, 自己身體里的基因似乎被喚醒了,回歸到老爸的道路上來。

要知道,她之前和老爸是執拗的,不相容的。

人吶,就是這樣,活到一定年紀,一定會有「返璞歸真」的跡象。

仔細想想, 人的一生,就是個閉環。

幼時什麼也不知道,老了什麼都不記得,唯中間起承轉合[高·潮]迭起笑淚興衰,遲早還是會生理遺忘。

到最后,終于明白安穩的生活是多麼可貴,窗外的雪松和爐火上燉著的湯,滿屋的光影和太陽的香.......

我的愛好是學習中醫, 人的身體在一生的成長衰老變化之中,陰陽平衡之間也呈閉環趨勢;

天道輪回,也是循環。

冥冥之中,似乎一切皆是天成。

這是多麼神奇,又耐人尋味的事情啊~

反過來再說, 你說兒女們是真的嫌棄父母嗎?

朱老是真的嫌棄自己的大女兒嫁不出去嗎?

不是的。

這就是 李安高明的地方,他沒有明面上講中華傳統文化,卻處處在講中華傳統文化。

一張飯桌,多少故事笑罵都在這里發生。

中華人的文化是內斂的,感情尤甚。

即便被西方教育洗禮, 但骨子的「基因記憶」是改變不了的。

對待感情,我們不是那種張口就來的「我愛你」,而是互為嫌棄。

一個嘴硬心軟的父親,其實,內心深深愛著三個女兒。

有些難題,時光能解

所謂的「家」,就是和解

朱老和二女兒家倩,是電影里的靈魂人物。

父女的矛盾由來已久,家倩小時候總是跟在父親和溫伯父后面,整天泡在廚房里,立志繼承父親的衣缽做個大廚。

可是朱爸轟她出去讀書,最終學了不喜歡的航空專業(雖然照樣做的風生水起)。

從那次她去看望溫伯父, 偶然發現父親在檢查身體,遂開始擔心父親的蒼老和離去。

溫伯父的 離世更加動搖了她離開家的心,堅定了放棄外調阿姆斯特丹的升遷機會的決定。

至于她的個人感情——前男友就要結婚了還暗示她可以繼續保持聯系,她離開后忍不住作嘔。

​從這也可以看出, 她骨子里還是渴望陪伴、理解和溫情的,并不是徹徹底底的開放式關系的推崇者。

每個人何嘗不是家倩?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你所糾結的問題,糾結的自我,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就被中華文化講透了。

往上追溯,便是來處。

電影最后,講的是 和解。

朱爸爸吃了女兒做的飯, 味覺找回來了,那個幸福的家的感覺也回來了。

有些難題,只有時光能解。

所謂的家,也就是和解。

和自己和解,和家人和解,和人生和解,和現實和解。

親情與愛,是人世間唯一的解藥。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