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刷《知否》,每次演到盛家后宅的戲時,彈幕上最多的留言就是,「如蘭好可愛」,「五妹妹太有意思了」,「最喜歡小五」。
甚至,到了全劇后半段,如蘭沒什麼戲份,彈幕偶爾還會冒出,「如蘭哪去了,好久沒出來?」,「想看五妹妹」。
其實,如蘭這個人設并不完美。
她沒有親姐姐華蘭的賢良淑德,沒有墨蘭的美貌才情,更沒有明蘭的聰慧獨立。
優點少,缺點卻是一大堆。
她因為自己是嫡女自視甚高,言談間總是瞧不起庶女。
對長輩沒有特別恭敬,對下人的態度也全憑心情。
琴棋書畫詩酒茶,樣樣不行。
還經常欺負明蘭,讓明蘭給她繡花做羊肉。
那麼為什麼觀眾會這麼喜歡一個驕縱平庸的大小姐呢?
1、直率,不虛偽
如蘭從小養在王大娘子膝下,王大娘子的心直口快她學了十成十,所有的心情都在臉上。
每次墨蘭耍小聰明或是儀態做作,我們最喜歡看到如蘭直接撕破她的虛偽。
孔嬤嬤給三位姑娘上課,墨蘭一直拉著嬤嬤問問題,其他兩位姑娘都插不上嘴。
如蘭看出來她的小心思,毫不客氣地戳穿墨蘭平日對女紅針織并不鉆研,反倒用心學習插花焚香這些豪門望族會用到的東西,就是存了要攀高枝兒的心。
墨蘭拿出她最拿手的一套,裝委屈裝哭,說她們就是欺負自己是庶出,才針對自己。
如蘭根本不吃她這套,直言墨蘭回回跟哭得跟歿了親娘似的,就是為了讓自己被父親責罰。
明蘭為了息事寧人,兩邊安慰勸解。
如蘭卻直白地告訴墨蘭,大姐姐是命好,嫁到了伯爵府,墨蘭就別癡心妄想了。
墨蘭聽了惱羞成怒,哭著叫著要一頭撞歿,眾人都去阻攔。
只有如蘭說,不用管她,她才舍不得歿呢。
其實墨蘭有心攀高枝兒,做作裝假哭泣,尋歿覓活威脅別人,這些手段和小心思,在深宅大院里生存的人,誰能看不出來?
但是大家有的袒護,有的有所顧忌,從來沒有一個人直白指出。
只有如蘭,讓觀眾看得那叫一個解氣。
她不光對平輩如此,對長輩也是直言不諱。
在她們都結婚后,明蘭因為嫁入侯府,身份地位大不一樣。
一次回娘家,康姨媽在飯桌上旁敲側擊,讓明蘭家侯爺幫忙提攜幾個姐夫。
如蘭直接當著眾人的面,揭穿姨媽是想讓侯爺提攜自己家的親戚。康姨媽尷尬地閉了嘴,不再提。明蘭也就此解了圍。
如蘭是如此敢說,又如此真實。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為了在社會中立足,學會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美其名曰:情商高。
很多時候,明明是自己討厭的人,是自己看不慣的事,可是因為顧慮太多,因為要明哲保身,我們不敢說出內心所想。
多少次與人虛與委蛇的時候,我們會想不顧一切戳破對方的虛偽。
如蘭替我們做了我們不敢做的事,滿足了我們想要仗義執言的心愿。
喜歡她,就是因為,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們想成為的樣子。
2、有分寸,有底線
如蘭作為最小的嫡女,上有一姐一兄和護著她的母親,所以難免會有些驕縱,但是無論她有怎樣的小心思,她做事都是有分寸,有底線的。
剛開始如蘭也是看好小公爺的,且不說這份喜歡是真的好感還只是為了氣墨蘭,但確實是時時把「元若哥哥」掛在嘴邊。
但即使有好感,如蘭也從未想在小公爺面前表現,或是刷存在感。
墨蘭就曾炫耀,自己跟小公爺談詩論詞,好不暢快,并嘲笑如蘭端著嫡女的架子,跟小公爺都說不上幾句話。
其實,這就是如蘭的分寸。
與外男過于親近,不但有損自己的名聲,也會有損盛家的臉面,這樣的事,有分寸的人是不會做的。
如蘭遇到真心喜歡的人,也不會做出出格的事,而僅僅是每天去院子等著,想跟喜歡的人說上幾句話。
在文炎敬知道她是嫡女后,為了不負盛纮得知遇之恩,寫信跟她斷絕來往,她也不會像墨蘭一樣,不擇手段的爭取,只是想著要把信永遠留著,做個紀念。
如蘭的有分寸有底線還體現在被逼嫁給顧廷燁一事上。
起初她堅決反對,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她已經有了兩情相悅的人;第二,她覺得顧廷燁風評不好。
如蘭也想了一些辦法反抗,比如消極抵抗,又比如建議母親對顧廷燁說,她已經許了人家,甚至想好了假夫婿的人選——文炎敬。
但是最后這些計策都沒有奏效,因為官家都參與了賜婚,盛家沒有選擇。
因此她妥協了,無論她有多麼傷心,對未來多麼絕望,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
明蘭去勸如蘭的時候說, 四姐姐能做出跟人私奔的事,五姐姐一心為盛家著想,絕對不會。
如蘭認為,家人疼自己一場,若是只為了自己的快活,不管父母家人,那就連人也算不上。
如蘭的底線,就在這里。
底線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人品,是人之所以稱之為人的基礎。
孟子曰:「人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也。」
守住底線,不是一個人能去做什麼,而是知道什麼不能做。
這也是為何明明她總欺負明蘭,讓明蘭做這做那,明蘭還親近她,觀眾還喜歡她的原因。
即使她驕縱,任性,但是她有分寸,有底線,就不會背后害人,做出傷人傷己的事情來。
3、有自知之明,拎得清
如蘭看似蠢笨,卻格外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大娘子一輩子都在與妾室攀比、爭斗。
自己的孩子要比林小娘的孩子好是她的終極目標。
嫁得好,嫁得高,好像是唯一的衡量標準。
而如蘭的親姐姐華蘭,確實是成功高嫁。
雖然夫妻恩愛,但是婆婆極品,在婆家受了不少氣。
如蘭從小看在眼里,沒有被母親要高嫁的目標洗腦,她反而非常理智, 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不入豪門的態度。
知道伯爵府的吳大娘子看上了明蘭,大娘子氣得不行,而如蘭卻很淡定。
她不覺得嫁到伯爵府就是有出息,并且提醒母親, 華蘭高嫁,卻沒過過一天安生日子,就算后來生了兒子,還要繼續受婆婆嫂子的欺負。
華蘭嫁的袁家才三個兒子,而梁家有六個。
人多口雜,盤根錯節,一定更為污糟。
她不要嫁到那樣的人家。
她跟明蘭也說過, 要是過著像大姐姐那樣委屈的日子,還不如當一輩子老姑子。
可以說,如蘭算得上人間清醒了。
老子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如蘭對自己也有很清晰的認知,知道自己除了嫡女的身份,其他的好像沒有什麼拿得出手。
她婚前跟明蘭談心,坦承自己比不上大姐姐榮華尊貴,比不上墨蘭會巴結,也比不上明蘭討人喜歡。
從小爹爹不疼愛,她資質平庸, 母親在三個孩子中也最不看重她。
所以她擔心以后,喜歡的人會變心,婆婆會欺負她。
也正是因為她如此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的看出, 連完美的姐姐華蘭都無法駕馭高門大戶的后宅,就更別提自己了。
如蘭沒有被家庭環境和母親的要求影響,而是明白高門顯貴都是浮云,能得一人心才是幸福。
我們喜歡如蘭的大智若愚。
她有著正確的自我認知,也有著自己的人生智慧。
雖事事平庸卻活得灑脫通透。
《人間值得》一書里說,「不少人對幸福與否的判斷標準,往往是通過與人比較,來確定自己的幸福程度。」
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旦被別人的價值觀束縛,我們就會忘記自己的斤兩,盲目跟風,陷入泥淖。
只有清醒的認清自己,才會看清楚以后的路。
只有不糾結于眼前的得與失,才能獲得更長遠的幸福。
也許作者和編劇跟我們一樣偏愛她,因此給了她很好的結局。
她雖嫁入寒門,但丈夫年少有為,正直可靠。
婚后兩人一直很恩愛。
雖然偶爾婆婆會刁難,但是小事丈夫會幫忙護著,大事也會有盛家撐腰。
她不用像華蘭一樣操著一大家子的心還要受婆家欺負,也不用像墨蘭一樣每日與一大群小妾斗,更不用像明蘭,風光的背后是數不清的明(ㄑ丨ㄤ)暗箭。
她只守著自己那一方小小天地,過得平淡但幸福。
如蘭直率不虛偽,有分寸有底線,有自知之明拎得清。
雖有缺點,卻瑕不掩瑜;雖平庸,卻更顯真實。
像如蘭這樣的人,無論劇中還是現實,都會是我們喜歡的,也會是我們想成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