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依季節的循環,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與哲學變成親身體驗,了然于心。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一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
——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是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生前最后一部電影,改編自日本茶道教授森下典子的同名隨筆集。
評分8分,獲得第61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以及第43屆報知映畫賞最佳導演獎。
典子臨近畢業,找不到工作,在半推半就之下和表姐美智子一起,跟隨嚴謹的武田老師學習茶道。
從迷茫的20歲,到失意的30歲,再到痛失父親的40歲,典子在茶道,學會如何應對人生的焦慮、失落以及歿亡。
這部電影在情節上沒有大沖突、大起伏,不像爆米花電影時不時放出猛料,刺激你的腎上腺激素。
相反, 它能讓你的心安靜下來,有覺察力地安住于當下。
生活中那些令你煩躁的念頭消失殆盡,你會感受身體、呼吸、臨在……
侘:在不如意的人生中,保持平常心
「侘」從詞源上來說,是簡陋、貧窮、衰敗、沮喪之意。
到了14世紀,受到禪宗的影響,原本消極的含義開始扭轉為積極,原本作為茶道中的審美意識,也延伸到生活中。
1、「侘」的第一層含義:樸素的外表,深刻的內涵
《茶禪同一味》中寫道:
「雖不自由卻無不自由之念,雖不富足卻無不富足之念,雖不完美卻無不完美之念,方為‘侘’。」
「侘」就是樸素的外在之下,蘊藏著深刻的內涵。
也就是日本當代思想家岡田武彥所談的日本文化之根本:簡素。
外在越單純,內在精神就越高揚。
在日本戰國時代,盛行拜金之風,武士們憑借搶來的資源過上奢靡的生活。
富人階層的茶室布置得美輪美奐,以此來炫耀自己的身份。
千利休憑借一己之力,扭轉了當時的審美。
他將茶室建成樸素的草庵,茶室中的一切,包括茶具、書法、插花等事物,采用穩重、平和、沉靜的顏色。
樸素無華的茶室,實際上蘊藏著無邊的開闊。
在電影里,武田老師有一整套干支茶碗,在狗年新年茶會上,她拿出描繪著生肖狗的茶碗。
用完之后又放進木柜深處,這只碗要等到12年之后,才能再度重見天日。
人這一生再長壽,也不過只有七八次使用這只碗的機會。
這只茶碗看起來非常普通,粗陶質地,小狗圖案不過寥寥數筆,仿佛是孩童的手筆。
就是這樣一件樸素的物事,承載著十二年的時光,光陰如流水的厚重與感傷。
「侘」的況味,樸素與深刻的合而為一,于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2、「侘」的第二層含義:在不如意的人生中,保持平常心
《徒然草》中有兩句話,與「侘」的精神很契合:
「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義」、 「無論任何事物, 圓滿、完美都是不好的, 保留著殘缺的狀態反而更有情趣。」
典子的人生總是比別人慢半拍。
表姐美智子畢業時,在外貿公司找到了好工作,而她只找到一份兼職,給雜志社供稿。
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和身邊人比較,一比較就容易煩惱,因為貪念得不到滿足。
很多時候,人不是自己的主宰,而是貪念的奴隸。
這種焦慮的心情,也反應在典子的茶道上。
她沒有等到水勺上的水自然滴干,就急著進行下一步,導致腳下的榻榻米一片濕淋。
武田老師舉重若輕,說了一句話:「 坐在茶釜前,就專心在茶釜上。」
日本茶道有一套非常繁瑣的儀式。
進門先邁左腳,每一疊榻榻米要走六步,不能多,不也能少,不能踩中縫隙。
舀水要從茶釜底部的中心舀起。
沏茶的時候,輕的東西要重重放,重的東西要輕輕放。
喝杯茶而已,為什麼要怎麼復雜的儀式?
因為復雜,所以要做到,心在當下。
當典子因為情緒身心交瘁,仿佛陷入四面都是圍墻,左突右沖都無法找到出路。
這個時候,茶道就相當于一劑強力鎮定劑。
日本茶圣千利休寫道:「 應記住茶道僅為煮水、點茶、喝茶而已,別無其他。」
典子工作第三年,有一次正式入職雜志社的機會,前提是通過考核。
在考核的前一天,典子心緒不寧,黃昏時分,她一路跑著去武田老師家里,討一杯茶喝。
溫熱的茶水入喉,浮躁的心緒瞬間鎮定下來。
如果按照勵志片的拍法,接下來應該是典子順利通過了考試。
可惜,并沒有。她落選了。
典子開始適應自由撰稿的生活。
她依然游離于主流之外,不像其他人有正式的編制,沒能夠拿固定的薪水,也沒什麼明確的職場上升通道。
她只是接受了自己的人生,與其他人有不同的節奏。
典子的人生,并不如意。
然而茶道給了她寧靜的心境。
就算人生起起落落落,她也能保持她的平常心。
寂:人生無常,世當珍惜
1、「寂」的第一層含義:在繁忙中感受大自然的閑寂
大西克禮在《幽玄·物哀·寂》中對「寂」的解釋是:
「把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閑寂性’引入生活,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室是一個清靜的場所。這種清靜來源于自然。
而 「自然」,不僅僅是指真實的人間草木,還包括茶室中的書畫模擬出的自然環境。
盛夏暑熱,典子走路來到武田老師家里,渾身大汗淋漓。
今日壁龕里掛著一幅書法,白紙上,只有一個行云流水的「瀧」字,是瀑布的意思。
典子閉目,仿佛看到一川瀑布從高處砸落寒潭,耳邊水聲轟鳴。
身體的暑熱瞬間退了下去,清涼的水意浸染全身。
「閑寂」不需要去到真正的自然環境中,通過想象,可以「將大自然中所具有的‘寂靜性’最大限度地引入人類生活中。」
當心情安靜下來之后,人的五感敏銳度會提高。
某一天風雨大作,武田老師忽然停止授課,讓大家靜坐聽雨。
典子側耳傾聽,驟然明白梅雨季的雨和冬雨的區別。
梅雨季,草木繁盛,雨水落在樹葉上,發出清脆的滴答聲,那是 生氣蓬勃的聲音。
冬天,繁葉落盡,雨水直直沒入土中,那是 空曠而寂寥的聲音。
人坐在小小茶室之中,卻能夠敏銳地感覺到時節的變化。
因為茶道,「久在樊籠里」的人,打開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種感官,去感受當下的季節,與自然久別重逢。
2、「寂」的第二層含義:一期一會,世當珍惜
「寂」,還可以指時間的自然演進。
世間的一切都會變老,紅顏變白發,繁花落成泥。
「寂」是一種莊嚴而又優雅地面對老去的態度。
在戰國時代,人的性命微如螻蟻,今天一起喝茶的人,或許明天就歿于戰亂,因此千利休提出「一期一會」的理念。
茶人要懷著「難得一面,世當珍惜」的心情,誠心禮遇每一位客人。
這是侘寂美學的哲學根基。
一開始,典子并不能完全理解「一期一會」的深意,因為在座的茶人們經常聚會。
直到父親驟然離世,典子猛地醒悟, 「一期一會」的字面之下,是「人生無常」。
典子40歲那年,在外面租房子住。
有一天,父親來到典子的住處附近,說要和她一起吃飯。
不巧,她有事要出門,便沒有和父親見面。
沒過多久,父親突然病倒。
她沒有見到父親最后一面。
歉疚感深埋在她心底,像一道無法愈合的傷口。
某天上茶道課,天空下起了雨,典子閉目聽雨,腦海中出現這樣一幕:
父親站在海邊,向她揮手告別。
傾盆大雨中,典子對父親哭喊道:「謝謝。」
她說「謝謝」,而不是「對不起」。
大雨象征著典子的情感宣泄,她卸下了她對父親的歉疚,取而代之的是感念。
感恩父親對她無保留的愛。
這份愛會支撐著她,度過漫漫余生。
這一次與「無常」迎面相撞,讓典子明白, 生歿由不得自己做主,所以,每一次與所愛的人相見,都要當做最后一次,珍而重之。
「侘寂」是一個很有禪意的詞。
它緣起于茶道,卻又落實到生活。
甚至可以說, 「侘寂」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武田老師的茶室里掛著一幅匾額:「日日是好日」,這五個字出自佛經《碧巖錄》,道盡了「侘寂」的真意:
自然有春夏秋冬,人生也有所謂的季節性。
當我們遇到生命逆流,要靜觀內心,專注當下。
參考資料:
鈴木大拙《禪與日本文化》
大西克禮《幽玄·物哀·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