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遇,我是珮珊,人生不易,且行且修心。
(李夫人的照片已經失傳,封面使用的是影視劇照。)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闿的母親李夫人曾是個通房丫頭,這個身份,讓她在譚家吃盡了苦頭。
嫁入譚家后,整整24年間,丈夫和正室吃飯時,她都得在旁邊伺候著。
婢女出身,比妾室更卑微
李夫人姿容秀麗,可因為出生在貧苦人家,她打小就干著伺候人的事。
初入譚家時,她被安排照顧主家夫人,這個主家夫人,就是他后來丈夫、譚延闿父親譚鐘麟的母親。
譚鐘麟是晚清的顯貴,他做過巡撫、總督等封疆大吏,李夫人入譚家前,他就已經有了幾房妻妾。
因李夫人生得美,且照顧的又是譚鐘麟的母親,她與他見面的次數自然比尋常丫頭更多。
日久后,譚鐘麟看上了她,并納為了妾室。
譚鐘麟
嫁給譚鐘麟沒多久,李夫人就有了身孕。
懷孕后,她日日盼著能生下一個男丁,并由此改變自己的命運。
1880年1月25日,李夫人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正是譚延闿。
李夫人發作時,剛剛睡著的譚鐘麟竟夢到晚清大臣何凌漢來拜,驚醒后,恰逢延闿誕生。
他由此認定 :這孩子定是探花何凌漢投胎而來,遂大喜。
因著這個吉祥的征兆,譚鐘麟為兒子取字「祖安」(何凌漢字)。
譚延闿出生后,李夫人終于可以不用再干那些下人的粗活了,她的主要任務和一般妾室無異: 照顧丈夫和正室夫人、養育兒子。
譚延闿
出身貧寒,卻從不放棄自己
每日吃飯時,李夫人都需要恭敬地站著伺候丈夫和正室,待他們說「好了」后,她才可退下去雜廳用餐。
后來,李夫人雖再度生育了兩子,可她在譚家的地位依舊沒有太大提升。
平日里,不僅正室經常對她呼來喝去,就連家里的妾室顏夫人等,也經常對她頤指氣使。
李夫人雖出身貧寒,卻心性極高,她心里裝了太多委屈,卻無處訴說。
另一方面,李夫人發現: 因為自己的出身太過寒微,她雖已為丈夫生下三子,可丈夫對她的態度也始終不如對其他妻妾。
一次,她偶然撞見了丈夫和正室陳夫人聊天,兩人說著說著,譚鐘麟親昵地用手撫摸了陳夫人的臉,那神態動作,滿滿都是寵溺。
此時的她才想起: 之前丈夫對自己表達喜愛時,總是喜歡捏她的臉。
捏和撫摸的區別在哪兒?撫摸,更多的是平等,而捏,則更像是主人對待寵物。
悟明白這一層的那天,李夫人獨自在房里捂著嘴無聲痛哭。
也從那時起,她懂了: 即便自己生再多兒子,也不可能「母憑子貴」,真正要「母憑子貴」非得兒子有出息。
晚清民國女子
之后的李夫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兒子身上,她尤其對聰慧過人的譚延闿寄予了厚望。
譚延闿5歲就入了私塾,譚鐘麟規定:三天必須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
這些任務,他每次都能超額完成, 他的優秀背后,自然離不開母親的悉心教導。
也是上了私塾后,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次,他因對別人稱呼自己「小老三」不滿,而回來向母親訴苦。
他道:
「他們怎麼老叫我‘小老三’,怪難聽的,我是小,可也不興這樣叫啊!」
李夫人看著兒子一臉的疑惑,心里一陣刺痛,她本想隨便安慰幾句就把這事搪塞過去,可她偏偏沒控制住情緒,落下了淚。
譚延闿見了忙道:「別哭別哭,我就是奇怪他們為啥總叫我‘小老三’,娘不高興,當我沒問便是。」
李夫人一把抱住兒子,一邊落淚一邊道:
「我是你父親的小老婆,他們叫你‘小老三’就是嘲笑你是小老婆的兒子,帶有‘庶出’的意思。你們兄弟要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將來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才算是爭光爭氣,那我在譚家吃苦也感到欣慰了。」
年幼的譚延闿雖還不能完全明白「庶出」的意思,但經由母親這番話,他隱約懂得母親總是耷拉著臉,并且經常獨自垂淚的原因了。
那日,依偎在母親懷里的譚延闿,腦子里突然浮現出了自己金榜題名的情景。
他暗暗發誓,要如母親說的那般 「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
譚延闿書法
李夫人發現,那次母子對話后,兒子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不少。
平日調皮搗蛋的他,竟也安分了不少。有小伙伴喊他出去玩兒時,他也總推說「還有功課要做」。
11歲那年,譚延闿開始學習八股文,古代學八股文的年歲,通常是12到15歲,可譚延闿卻比大多數人都要早。
延闿的出色表現,讓譚鐘麟欣慰不已,他看向李夫人的眼神,也多了幾分溫柔。
1893年,譚延闿到長沙參加童子試,竟一舉考中秀才。
這年,他年僅13歲。消息傳來,譚家上下激動不已,譚鐘麟意識到:譚家后繼有人了。
此時的譚鐘麟更加確信: 這孩子,的確是探花投胎無疑了。
譚延闿
不卑不亢,高潔人品為兒子樹立了好榜樣
譚延闿小小年紀考上秀才后,李夫人在譚家說話的聲音都高了兩個分貝,但礙于自己丫環出身的妾室,面對正室陳夫人和顏夫人等時,她依舊低眉順眼。
平日里,她們吩咐她做的事,她也依舊不敢有分毫怠慢。
因為長期過度勞作的緣故,李夫人經常腰痛,見到腰痛的母親總站著伺候父親和陳夫人用膳,譚延闿心里很不是滋味。
誰愿意讓自己的母親去伺候人呢?尤其讀了《孝經》后,他更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羞愧。
讀書之余,他總想著「如何讓娘在譚家不那麼苦呢」,思來想去后,他更加確定:
母親當年說的話是對的,只有他出息了,她才有出頭之日。
人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在李夫人的引導下,她身為妾室的事實,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它甚至多少變成了譚延闿奮斗的動力。
在為人處世上,譚延闿也謹記母親的教誨,他幾乎從不與任何兄弟爭搶,有時候,他還會主動謙讓。
遇到其他幾位母親,他也總是畢恭畢敬,唯恐有一絲怠慢。
家里有人爭吵時,他也總是站出來打圓場。
任何時候,他都恪守「不得罪人」的原則。
后天養成的這種性格,也讓他在清廷做官時「雖變法卻得保全」,這也是他在國民政府任職時,往往能化解內部矛盾的原因所在。
寧漢矛盾時,促成「寧漢合流」的,正是他譚延闿。
考上秀才后,譚鐘麟對兒子的學習更加看重了,除了親自上手教導外,他還為兒子請來了各地名師,以教他學習時文等。
因把學習看成「唯一出路」,每次聽講時,譚延闿都豎著耳朵并認真做著筆記,他的學習態度讓他的一眾老師「贊不絕口」。
每次聽到人們夸贊譚延闿,李夫人心里滿是欣慰。
1904年,譚延闿參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填補了湖南在清代二百余年無會元的空白。
苦盡終會甘來,婢女也能揚眉吐氣
在此之前,清末的湖南雖出過胡林冀、曾國藩、左宗棠等等一系列大人物,卻都不是科場高第,在譚延闿之前,湖南人一直與會試榜首無緣。
當年4月的殿試中,他位列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
消息傳回譚家那日,譚家上下歡欣鼓舞,譚鐘麟更是滿面春風,李夫人激動得差點落了淚。
當日用餐時,譚鐘麟一坐下便對侍立一旁的李夫人道: 「你以后都坐下跟我們一起吃吧!」
李夫人聽了這話,突然感覺自己有幾分眩暈,當走到傭人為她搬好的凳子邊坐好后,她才穩住了心神。
那一頓飯,咽下飯菜時,她幾次錯覺飯菜里有自己的眼淚。
譚延闿再回到家,見到母親已經在正廳吃飯后高興不已。
每次,他都主動挨著母親坐,并不斷地給母親夾菜。平日里,他對母親晨昏定省,十分孝敬。
他心想: 自己的母親,如果自己都不看重、尊敬,家里其他人就更加了。
譚延闿剛剛被點翰林,其父就過世了。
這以后,李夫人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
進入民國后,譚延闿幾番叮囑胞弟譚澤闿:兄不在時,務必侍奉好母親大人。
在官場打拼的歲月里,譚延闿雖然公務繁忙,可也總是定期給母親通信問安。
結婚后,譚延闿更是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特地將妻子方榕卿留在家里照顧老母。
為了讓妻子盡心照顧母親,他在妻子面前,總是對母親表現得格外恭敬。
他始終謹記一條: 只有自己尊敬母親,他人才會更加敬重她。
方榕卿
譚延闿對母親言聽計從,就連出任湘督這樣的大事,他也非得母親首肯才同意。
第二次督湘時,李夫人身體已經不行了,可為了不給兒子添加負擔,她總說「沒事,沒事。」
1916年,李夫人病重,因見當時政局動蕩,方榕卿始終未把婆婆的真實病情告訴他。
李夫人病逝時,她最愛的長子竟不在旁側。
沒能親自給母親送終的譚延闿懊悔不已,待到母親辦葬禮時,他(ㄙˇ)活要回來。
身邊人提醒他: 「你若在這種時候離湘,湘督‘寶座’恐將不保啊!」
譚延闿明白其中的厲害,可在他心里:母親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未能給她送終,已是不孝,若喪葬事宜他也不能參加,豈不是「大不孝」?
1917年,譚延闿扶母親李夫人靈柩迎葬長沙,暫厝荷花池。
李夫人正式下葬那天,譚延闿要求讓母親的靈柩從族祠大門出。
可族人卻認為:李夫人只是妾室,走大門出殯不合祖制。
為此,族人紛紛前來勸諫譚延闿道: 「違背祖制,恐家族遭殃啊!」
譚延闿堅持不從,他吩咐杠夫道:「今天就走大門出!」
幾個年長的族人擋住大門,做出了一副(ㄙˇ)活都不讓走的架勢,他們紛紛嚷道: 「一個妾室,想走大門出,哪有這樣的道理!」
譚延闿聽了大怒,一怒之下,他索性仰臥在了母親的棺蓋上,命杠夫起靈,并大喝道: 「我譚延闿已(ㄙˇ),抬我出殯!」
族人們見此情景,各個都面面相覷,全場頓時一片寂靜。
良久后,擋住大門的族人終于讓路。
譚延闿和母親終從大門出了……
躺在棺蓋上晃悠著被抬過正門那一刻,譚延闿的眼淚簌簌往下掉,他全然不在乎剛剛自己對自己的(ㄗㄨˇ)咒,他心里想的,全是母親。
他喃喃道:「您走大門了,咱走大門了!」
譚延闿用這種方式為一輩子低人一等的母親,挽回了地位。
一生的苦楚,終為后代積來福報
譚延闿深知做妾的苦,他暗暗發誓:此生絕不納妾。
是啊,自己母親受過的苦,他不忍心再讓任何一個女人再受一道。
后來,譚延闿妻子過世時,他雖然才40歲,卻終身未再續娶。
別人問何故時,他總說: 「故人恩義重,不忍更雙飛。」
熟悉譚延闿的人知道,他這句話里的「恩義重」,主要是指妻子替他照顧母親所做出的犧牲。
他曾對妻子許諾說: 只要你幫我照顧好母親,你提任何要求我都答應。
方夫人一直銘記著丈夫的這句承諾,(ㄙˇ)前,她留下的遺言,正是她的要求: 不可再娶,將子女養育成才。
為了這句承諾,他婉拒了無數媒人,這些遭婉拒的媒人中,還包括他的老友孫中山。
孫中山落難時,譚延闿曾幫過他,為了加固和譚的關系,同時表達感激之情,他將妻妹宋美齡介紹給了譚。
譚延闿與孫中山等
彼時的宋美齡剛從美國留學歸來,且品貌出眾,譚延闿卻直言自己對妻子有「不續娶」的承諾。
為了不至于傷到宋美齡的自尊,他干脆備了厚禮來到宋家,并鄭重給老太太磕頭拜了干娘。
這樣一來,宋美齡就成了他的干妹妹了。
譚延闿、宋美齡
譚延闿的行為讓宋美齡大為感動,后來的日子里,他們一直以兄妹相稱,且感情良好。
譚延闿的圓融處世,與母親對他的影響分不開。
前排左七為譚延闿
玉成蔣中正先生、宋美齡的姻緣,善終而逝
后來,蔣中正先生見到宋美齡之后,展開了瘋狂的追求。
開始形式不好,除了宋靄齡支持之外,宋子文,宋慶齡,還有他們的母親都非常反對。
他們反對的理由如下,蔣中正先生之前有妻有妾,生活作風不好。
蔣中正先生是軍人,做出了一些在宋慶齡看來非常令人反感,不得人心的事情,而且不信基督教。
▲蔣中正先生與宋美齡
宋美齡一看說服不了家人,于是就找到了他的母親和家人都比較信任的國民黨元老,自己的干哥哥譚延闿出面調停。
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或者說姜還是老的辣,譚延闿一出面,蔣母立即同意了。
而宋美齡的秘書曾經說過,宋美齡一見到蔣中正先生,其實就喜歡上了蔣中正先生。
▲蔣中正先生與宋美齡
1927年12月1日,蔣中正先生和宋美齡大婚,自此有了更大的政治舞臺,演繹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而譚延闿晚年以「伴食宰相」自居,下遍南京的館子,對吃食異常考究,成了著名的美食家、吃貨。
近代醫學告訴我們,但凡美食家和吃貨都會有「三高」:高(ㄒ丨ㄝˇ)脂、高(ㄒ丨ㄝˇ)糖、高(ㄋ丨ㄠˋ)酸。
譚延闿也不例外,他在1930年9月患腦溢(ㄒ丨ㄝˇ),(ㄙˇ)前唯一放不下的是小女兒譚祥,一再委托蔣介石幫女擇夫。
譚延闿逝于1930年9月22日,時年僅50歲。
蔣介石沒有忘記老友的委托,于1931年春,把譚祥介紹給了自己的手下干將陳誠,玉成了一樁好事。
其實誰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心酸,每個人都不容易,誰都是披著鎧甲前行,作為自己的保護色,但是其實只有自己才知道,內心是有多脆弱,也是多麼渴望有人關懷。
漫漫人生路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忙碌的生活,跌宕的人生,總會有酸甜苦辣,人應該保持好的心態,用心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做好眼前事, 別擔心,別著急,努力了,盡力了,該屬于你的,始終會來的。
就像故事裏的李夫人。
在那樣一個沒有希望的、黑暗的時代,
她卻用她的韌性和堅持,贏回了屬于自己的尊嚴;
用自己高潔的人品和姿態,積纍了後輩兒孫的福報。
現在的我們,常常會自苦于人生的際遇、生活的不平。
但是,你要相信,風雨過后,終會出現美麗的彩虹;人生如茶,苦澀之後,也必定會有雋永的回甘。
人生中的苦與悲,只要你熬過去了,自然就會迎來豁然開朗。
當你嘗遍了看不透的痛苦,才懂得了擁有的珍貴。風吹雨打知生活,苦盡甘來懂一生!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后遇見我自己,歲月無情,讓我和你,一起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