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遇,我是珮珊,人生不易,且行且修心。
莫言說:「倘若我能寫出《阿Q正傳》,我寧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同是諾獎得主的大江健三郎說:「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魯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點點。」
今天,書君給大家帶來魯迅筆下最犀利的5句話。
寥寥幾字,卻一針見(ㄒ丨ㄝˇ),戳破了人性的真相。
「人一旦悟透了就會變得沉默,不是沒有與人相處的能力,而是沒有了逢人作戲的興趣。」
網路有個提問:「為什麼人越長大,越喜歡沉默?」
下面有一條回答是: 因為有些人無話可說,有些話無人可說。
記得陳道明有一次在《楊瀾訪談錄》里說,他特別害怕應酬,一上(ㄐ丨ㄡˇ)桌就感到煎熬:
尤其是當一個人喝醉了,一句話跟你說了四五遍,一張名片遞給你七八次時,你就會感到一種窩火,一種憤怒,特別煩。
除了不愛(ㄐ丨ㄡˇ)以外,更多還是因為他真的覺得沒什麼好說的,尤其面對的往往都是些虛情假意的朋友。
后來,無論什麼人約他,他都干脆推掉不去。
即使閑來無事,他也更愿意一個人呆在家里,彈彈鋼琴,讀讀書,享受獨處的時光。
想起余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說過的一句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沉默,不是因為處理不好復雜的人際關系,而是看透了人際關系的淡漠與脆弱。
有些話不如不說,有些關系不如不要。
余生,請做個「生性涼薄」的人。
推掉那些無意義的飯局,斷掉那些虛情假意的關系。
遠離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少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
只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值得的人身上。
當你變得越來越沉默,也就愈來愈成熟。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60年代,有一個年輕人18歲時意外輟學,在上海浦江電表廠當小工。
每天工作很辛苦,工友們下班后沒事就聚在一起抽煙、打牌、踢球。
這個年輕人卻喜歡抱著幾本英語教材看,或者觀看英文碟片自學英語。
工友們總是嘲笑他: 「讀英語有什麼用?一個電表工人還能用得上英語?」
年輕人不予理會,仍堅持埋頭學習。
4年后,有政府機關缺翻譯,聽說電表廠有位小工會英文,便把年輕人借走了,再也沒放他回來。
1972年,這個年輕人憑借扎實的英文基礎,被調至外交部作為翻譯人才培養,后來又被選送到英國留學,從此開啟了他的外交之路。
他就是中國近50年以來最年輕的外交部長——楊潔篪。
那些當初嘲笑他讀書的人,后來就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他了。
作家寧遠說過:
孤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人在孤獨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在這段孤獨的時光里,你可以使自己沉淀下來,不受任何人打擾和影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去耕耘,去播種。
隔絕了外界的干擾,你反而更能全神貫注;
屏蔽掉了別人的聲音,你反而能更加一往無前。
你的強大,往往就來自你的孤獨。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門大學問。
如果「不通世故」,會顯得自己情商低,不懂人情往來;
但若是「深于世故」,太過鉆營和計較,反而顯得不真誠,很容易失了人心。
其實,一個人最大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曾看過一則錢鍾書先生的軼事。
有一次,上面通知他參加國宴。一般人接到通知,都是受寵若驚。
錢老卻說:「我很忙,我不去。」
上面的人說:「那可不可以說你身體不好,起不來?」
「不不不,我身體很好。就是我很忙,我不去。」
無論在什麼時候,錢老始終都恪守自己的原則,保持著文人的清高和傲骨。
很喜歡一句話: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凈;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復雜。
真正的成熟,不是變得圓滑,不是溜須拍馬或沽名釣譽,而是面對厭惡的人和事,不迎合也不抵觸,只淡然對之。
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
世事洞穿,天真不泯,這才是人生大境界。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人性中有一種惡,叫畏強凌弱。
幾年前,我在一家報社做編輯,當時有位同事,個性不是很討領導喜歡,總是挨罵。
但無論被罵得多狠,他從不敢反駁半句。
我們其他幾位同事,都認為他性子比較軟弱,不敢跟領導提出自己的想法。
直到后來辦公室來了幾個實習生,這個同事便把在領導那里受到的憋屈,變本加厲地發泄在新人頭上。
日常工作中,但凡新人出點小差錯,他都會高聲斥責。
每次看到這位同事,我都會想起魯迅筆下的阿Q——那個欺軟怕硬的市井之徒:
打不過假洋鬼子,就去羞辱尼姑;
惹不起不叫自己幫工的老爺們,就揍替代自己的小D;
面對比自己強的人,唯唯諾諾;但欺負起比他弱的人,卻比流氓還要卑劣下流。
有句話說:
「欺軟怕硬是本性,一視同仁是智者,不畏強權是英雄。」
真正的強者,絕不會仗勢欺人,更不會讓弱者為難。
就像那句詩所說:「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見過的世界越寬廣,我們越是要對生活報以一絲溫情,對世間渺小的生命心存敬畏。
不畏強,不凌弱,才是一個人最高貴的修養和格局。
「做了人類想成仙,生在地面要上天。」
北野武曾說過:
人這種東西啊,不管外表修飾得多麼光鮮亮麗,剝掉一層皮后就只剩下了一堆(ㄩˋ)望。
有了錢,還想更有錢;有了房子,還想要多幾套;有了名利,還想要權勢;錢權名都有了,甚至還想長生不老。
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ㄩˋ)望。
禪宗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到沙漠里尋找寶藏,烈日炎炎下,找了很久,還是沒有看到寶藏的影子。
他帶來的水,卻早就喝光了。
眼看他就要暈倒在沙漠,佛出現了,賜給他一些水,勸他離開沙漠。
這個人活了下來,對佛感恩戴德,于是開始往回走。
然而,在歸途中他卻發現了寶藏,興奮之際,他把所有的口袋都裝滿,還扛了一袋在肩上。
但寶藏實在太沉,壓得他彎下腰來,步伐遲緩。
盡管又渴又累,他仍緊緊地抓住袋子,舍不得放手。
慢慢地,他的體力耗盡,水也全喝光了,最終渴(ㄙˇ)在沙漠里。
康德曾說:
「假如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ㄩˋ)望,我們就成了(ㄩˋ)望的奴隸。」
平庸的人,都在縱(ㄩˋ);厲害的人,則都在禁(ㄩˋ)。
當我們能夠不被誘惑所動,便不會被(ㄩˋ)望所吞噬。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后遇見我自己,歲月無情,讓我和你,一起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