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無事天地寬】楊絳: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清零」

珮珊 2022/05/15 檢舉 我要評論

楊絳先生曾說:

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半生匆匆而過,隨著年齡漸增,終于悟透其中深意。

人在年輕時,總喜歡事事都顧及別人的目光,到最后,背負太多,想要的太多,得不到的太多,累的是自己,苦的也是自己。

中年以后,走到人生下半場,若想日子過得舒坦,就要學會及時「清零」。

杯子空了,心干凈了,才能裝進新的東西;

清理了垃圾,卸下了包袱,才能更好的前行。

成就清零,放下功名

前些日子,曾獲終身成就獎的香港導演楚原辭世,享年87歲。

回顧他的一生,歷經大起大落,打破過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也面臨過連拍6部電影都票房慘淡的難堪,得到過大眾的稱贊,也承受過同行的譏諷。

四年前,楚原站在第37屆金像獎頒獎禮上,發表「終身成就獎」獲獎感言,一開口便說了四個字:「受之有愧」。

提及一生成就,他笑著說:

任何人,無論你昨天多風光,也無論你昨天多失意,明天天亮的時候,你照樣要起來做一個人。最后,送給大家幾句我喜歡的話,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為虛度年華而羞恥,那你就可以很驕傲地對自己說,你無負此生。

一番話講完,臺下掌聲不斷,有人紅了眼眶,有人連連點頭。

有多少人,在歲月變遷后,放不下昔日風光,割舍不下曾經輝煌,執念越來越深。

不論處于什麼階段,人總是要向前走的,過去的成就一鍵清零,未來的生活才能一鍵重啟。

人生本是一場空,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

當年華老去,最好的狀態應該是:

放平心態,不再沉迷于得失成敗,放空自己,讓生命的天地變得更加遼闊。

關系清零,整理圈子

知乎上有個問題:人為什麼會覺得心累?

有個高贊回答一針見血:生命中大半的疲憊都來自于人際關系,開始一段關系,維護一段關系,結束一段關系,人情往來間,皆是消耗。

你有沒有發覺:年齡越大,越疲于應付社交場合。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社交都是無意義的,卻幾乎耗盡了我們的精力。

如果一個人需要你費盡心思去討好,等到時間久了再多的好都會變成理所當然。

如果一段關系開始于利益的牽扯,那麼最終也會隨著利益的終止而結束。

如果社交沒有讓你獲取能量,反而帶走了你本身的能量,與其耗在其中,不如抽身而退。

三毛有段話詮釋的很深刻: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我不多說無謂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我當心的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中年以后,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里。

整理好自己的圈子,錯誤的關系及時止損,錯誤的人及時清理出自己的生活。

朋友隨緣,知己一二足矣,愛人在側,余生歲月靜好。

欲望清零,知足知趣

什麼是人,欲望滿身。

年輕時,欲望是促使人向上攀爬的動力,適當滿足欲望是快樂之源。

可中年后,若是一味深陷欲望中,就難以體會真正的幸福。

老戲骨陳道明在60歲生日時,曾寫過一篇記錄自己所思所想的文章。

其中提到,他不沾煙、酒、牌,不喜歡應酬,從不光顧酒吧、歌舞廳之類的娛樂場所。

除了工作,剩下的就是讀書、練字、彈琴、下棋,為女兒做衣服,為妻子裁皮包。

這些事情或許在旁人看來無用,但在陳道明的認知里,做這些「無用之事」可以給生活帶來驚喜和美感,還能撫慰心靈。

就像他在那篇文章中所說:

「人活著,需要給自己的心安一個家,讓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欲望裹挾著生活,在舍與得之間,變得越來越焦慮不安。

只有學著放下,返璞歸真,才能萬般自在。

后半生,做一個知足知趣的人,不攀比不嫉妒,內心安定了,幸福自然就多了。

心事清零,除去雜念

作家紀伯倫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尋找愛情,只是去愛;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長,只是開始修養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深以為然。想得太多,心有千千結,對自己只會是一種折磨。

看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位棋藝高超的棋手,由于連日來一直輸棋,總結很久也沒找到輸的根本原因,便去請教寺院的師父。

師父讓他一邊與自己聊天,一邊清掃臺階,然后一邊下盲棋。

也就是說,他必須在心里記著所走的每一步棋,在聊天的過程中還要集中注意力思考棋局。

但因為棋手的內心過亂,思緒不寧,記不住棋,棋局只進行了一半就失敗了。

而師父卻能在交談間,將每道臺階掃的干干凈凈,還走好了每一步棋。

隨后師父拿起地上的茶壺告訴他: 「人這一生,就像這茶壺般,不能因為壺輕就一直端著,也不能覺得壺重就不敢端起。」

棋手這才明白自己的癥結所在:心事太多,怎能看清楚棋局。

人生也是如此,憂思過甚、患得患失,就無法看清前方的路。

唯有卸下自己的累,放過自己,才能活的坦然自在。

再難的日子也別忘了:所有傷痛,都能愈合,所有煩惱,都有解藥。

物質清零,生活極簡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效應:「鳥籠效應」。

大意是說:假如一個人買了一個空鳥籠,過一段時間后,他一般會為了這只鳥籠再買只鳥,而不會把鳥籠丟掉。

其實最開始他并不想養鳥,但最后卻成了鳥籠的「俘虜」。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常見:

你原本只是想買一件衣服,后來為了這件衣服搭配了新的褲子,隨之又買了新的鞋子。

覺得禮物的包裝盒好看,就堆在角落里,可時間久了,盒子上除了落滿了灰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遇上打折促銷,買了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后來全部成了擺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家里的空間越來越小,心情也會越來越差。

物品太多,反而會降低生活的質量,放縱物欲,終究會因負擔太重壓垮自己。

梭羅在《瓦爾登湖》寫過一句話:

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于聲名,不再汲汲于富貴,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從現在開始,學做減法,拒絕囤積,該扔就扔,當斷則斷。

物品只買自己需要的,房間保持干凈整潔就好,取舍之間,自會有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養一盆植物,等一株花開,極簡生活也有別樣的美好。

楊絳先生在《善待暮年》中說:

在曾經的歲月里,每個人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光環,但這光環已是‘過去式’。當光環褪去,誰都是柴米油鹽,誰都是一介布衣。

所謂「光環」,大抵正是人一輩子的功名、物欲,繁華褪去后,一切終究要回歸平淡。

人生下半場,保持隨時「清零」的能力,是對于世事變遷的坦然,亦是從容不迫的境界。

往事清零,愛恨隨意,心中無事,人間萬物皆可熱愛。

愿你閱盡繁華,不失素心;走的灑脫,活得清醒。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