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華羅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被譽為「中華現代數學之父」,「中華數學之神」。
同樣的,他的妻子也值得人們尊敬,雖無學術成就,但卻一直默默支持著華羅庚,贍養老人、撫育孩子,稱得上是他人生的「貴人」。
這二人雖是包辦婚姻,但是感情卻極好,相濡以沫58年,一度生ㄙˇ相依。
可是等到晚年的時候兩人間卻「爭吵不斷」,乃至于分居了5年。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在他和妻子間又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呢?
輟學娶妻,重病落得殘障
華羅庚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
很多人因此覺得華羅庚天分不足,是靠勤奮成長為一代大家的,可實際上學生時代的華羅庚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學習上也是名列前茅。
只不過家里實在貧困,所以他才在金壇縣國中畢業后,放棄了就讀高中,轉而去上海某學院就讀了學費便宜的會計專業。
只可惜,就這他也只讀了一學期,然后便因為貧困而輟學了,然后便回家替父親看店。
就在那間小小的雜貨鋪里,華羅庚自學了五年。
不僅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而且還有了一番自己的見解,為他后來「龍騰九天」埋下了伏筆。
就在他回來看店的第2年,也就是1927年,他和一位叫做吳筱元的女子結婚了,由于是包辦婚姻,所以兩人的感情剛開始談不上有多深。
直到1929年的一場重病,才徹底讓兩人交了心。
那一年,華羅庚只有19歲,可是厄運卻接踵而來,先是他的母親因為瘟疫而去世,緊接著他又自己患上了嚴重的風寒,最危險的時刻,就連醫生都說,
「不用再給他吃藥了,沒用了,還是想吃什麼就給他吃些什麼吧。」
被醫生宣判「ㄙˇ刑」,華羅庚也幾乎要放棄了,甚至開始準備交代后事,可是唯獨他的妻子吳筱元不肯放棄。
一方面,吳筱元鼓舞華羅庚,要與他生ㄙˇ與共,讓他萌發出求生的意志。
另一方面,吳筱元又把自己的嫁妝首飾都變賣了,然后低聲下氣地去求人借錢,堅持給華羅庚買藥。
等到最后華羅庚終于被治好了,可是他的左腿卻留下了終身殘障,走路的時候,他總是得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然后右腿才能邁上一小步。
旁人看后總是惋惜,就連他的妻子都時常暗著抹眼淚,可是華羅庚卻不在意這些。
自苦難于垂ㄙˇ之中涅槃而生的他,甚至還能打趣自身的殘障來安慰妻子,
「你看,我這麼走路,像不像是數學中的圓與切線的運動?」
這是華羅庚最苦悶的時刻,然而在妻子的幫助下,他最終撐了過去,這不僅讓他與妻子的感情迎來升華,同樣也讓他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轉折。
論文逆襲,成功入駐清華
身體痊愈之后,華羅庚又繼續投身于數學研究。
一次偶然的翻看雜志中,他意外地發現了蘇家駒教授所撰寫的《代數的5次方程式之解法》。
簡單思量后,他覺得這篇文章有錯誤,于是找到了自己的老師王維克。
說起來,王維克可以說是華羅庚的第1位貴人,是他發掘出了華羅庚的數學天賦,鼓勵華羅庚鉆研數學。
至于他自己,此時雖然只是一個小縣城的老師,但是后來去法國留學,師從居里夫人。
也在物理、天文以及翻譯等領域取得了不小的貢獻,因此他跟華羅庚之間,頗有幾分英雄相惜之感。
得到了老師的首肯,華羅庚正式把想法付諸于行動。
他用幾天的時間,寫了一篇名為《蘇家駒之代數的5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發表在了雜志上。
此文一出,頓時在我國數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不少人都在打聽華羅庚的身份。
這里邊就包括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
剛開始的時候,熊慶來還以為華羅庚是個留學生或者大學教授,想跟他認識一下,后來得知華羅庚只是一個有著國中文憑的金壇中學事務員后,他大為惋惜。
數學天賦如此卓越的一個人,怎麼能如此埋沒自己的才華呢?
懷揣著這樣的念頭,熊慶來力排眾議,要把華羅庚邀請到清華大學擔任圖書管理員。
當時清華大學的管理層雖然不想同意,但是也沒辦法,畢竟華羅庚的水平擺在那里。
可出人意料的是,華羅庚竟然拒絕了!
原來,那篇文章發表后,華羅庚固然是聲名鵲起,收獲得到了很多熱議和追捧,但是他也遇到了麻煩。
也有人拿他只有中學文憑卻能在中學任教,來批評他的老師王維克。
王維克沒辦法,只能選擇離職,這讓華羅庚大為歉疚與挫敗,對很多事兒都淡了心思,只想安心在家鉆研數學。
除此之外,當時客觀條件不允許,也是華羅庚拒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且不說這一路奔波要耗費多少錢財,家里能否支撐,就說他去了清華,把妻子、孩子和老父親丟在家里,這也不妥當。
至于全部帶過去就更不可能了,負擔不起。
華羅庚不愿去,熊慶來卻不肯放棄,他在給華羅庚的回信中這樣寫道,
「華先生,如果你不能來清華的話,我就專程來金壇縣拜訪你……」
其言辭之懇切,最終還是感動了華羅庚一家,華羅庚的父親親自出去借了路費,逼著華羅庚去買車票。
而華羅庚的妻子則是讓他安心去任職,說家里的事情留給她便好。
就這樣,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一代數學大家華羅庚,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傳奇之旅。
一路升職,出國深造歸國
雖然職位上是圖書館管理員,但是華羅庚的實際工作還是跟數學有關的。
由于當時他沒有大學文憑和資格,而且還有一個月的「試用期」。
所以是不能擔任助教的,只能擔任數學系的助理,幫他人抄寫一下材料,管理一下公文圖書等等。
這份工作的工資并不高,每個月僅有40元左右,但是華羅庚卻很高興,因為他能夠繼續和數學打交道了,學校發下來的工資也基本上都被他郵回了家中。
按照熊慶來的打算,本來是讓華羅庚系統性地從頭學習,然后考上大學再進入學校任教的。
可是華羅庚覺得這樣實在太過麻煩,于是他一邊學數學,一邊學英文,法文和德文。
在夯實基礎過后,華羅庚直接給重量級外文期刊投遞了三篇由英文撰寫的數學論文。
沒過多久,這三篇論文就發表了出來,直接震動了清華數學系的老師和學生們。
眼見華羅庚如此出挑,清華大學再墨守成規也說不下去了,于是22歲的華羅庚就成為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的老師。
1935年,數學家諾伯特維納來訪問中華,結果在和華羅庚的接觸中,極為驚嘆化羅庚的數學天賦與造詣,于是他向英國數學家哈代推薦了華羅庚。
1936年,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深造。
這次深造對他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不僅讓他的學術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更是讓他在世界范圍內贏得贊譽。
抗戰爆發后,華羅庚從英國回來了,以27歲的年紀成為了清華大學的正教授,要知道在那個群星璀璨的年代,這個職位所代表的意義可是很重的。
這一點,我們從華羅庚的同事身上就能看出來了,比如說陳寅格、胡適、朱自清.
再比如說葉公超、沈從文、傅斯年,個個都是學問上的大家,由此可見,當時的華羅庚有多出色。
不過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1940年華羅庚在一個吊腳樓上,用八個月完成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
這本書有多厲害呢?
就這麼說吧, 《堆壘素數論》成書后,整個教育部都沒人能夠進行評審,那些數學界的老前輩們看到這本書后都嘆為觀止,直呼華羅庚是個天才。
更鄭重一些的,像當時負責刊稿此書的數學家何魯,為了表達自己的崇敬,竟然直接以數學界前輩的身份,親自把此書給抄錄了一遍。
至于華羅庚自己,只能說無愧于「數學領域的神人」一稱。
他不僅成為了中華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方面的創始人和開拓者,更是把由他開創的中華數學學派,一舉帶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就更不用說華羅庚在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后,培養出大量人才、破格提拔出許多數學精英了。
隱性付出,夫妻倆的遺憾
縱觀華羅庚的人生經歷,我們不難發現,他幾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數學事業,對于他的家人來說,他是有缺席的。
就拿華羅庚的父親和子女來說吧,華羅庚的父親華瑞棟曾經是開小賣部的,40歲才有了華羅庚,后來的身體情況也不是太好。
至于華羅庚和吳筱元的6個孩子,同樣也是如此,由于父親工作繁忙,大多數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數學。
所以他們自幼都靠母親照顧,是吳筱元一點一點把他們拉扯大的。
雖然獨自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很辛苦,但是吳筱元并不埋怨丈夫,因為她知道丈夫從事的是偉大的事業,他的名字是要注定刻在人類歷史的豐碑上的。
況且,在夫妻倆過得最艱難的時候,在丈夫差一點便要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吳筱元都沒埋怨過丈夫,后來又怎麼可能因為這些事情和丈夫鬧翻呢?
真正讓這對風雨同舟的夫妻,陷入不可調和的矛盾中去的,其實是華羅庚的身體,和他為了研究數學不惜生命的態度。
1975年的時候,華羅庚因為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而積勞成疾,最終患上了心肌梗塞,吳筱元和家人都非常為他擔心。
原本吳筱元準備讓華羅庚好好休息,可是華羅庚身體剛好些,就又要跑出去搞統籌和優選的工作,這可是徹底把妻子給氣惱了,兩人間爆發了劇烈的爭吵。
最后,華羅庚氣憤地說了這樣的話,
「我不希望ㄙˇ在家里的病床上,我要ㄙˇ也要ㄙˇ在工作崗位上。」
說完之后華羅庚便離開了,他能清晰地感覺到時間和生命的流失,因此他愈發的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奉獻一些。
所以我們才會在華羅庚身上看到很奇怪的一幕,他的年紀越大,似乎就比之前越忙碌了一些,他一直在研究和推廣數學。
也難怪人們會說,對華羅庚最高的評價并不是「中華的愛因斯坦」,或者是「世界最著名的88位數學家之一」,而是「人民數學家」。
為了中華人民而研究數學、推廣數學的華羅庚在國人看來應該是最了不起的!
眼看著丈夫的身體情況越來越差,吳筱元也是忍不住叮嚀嘮叨,只可惜收效甚微,反而是經常讓兩人有所爭執。
后來子女為了不讓父母吵架,便勸他們分居一段時間,可誰也沒想到這一分居便是5年,吳筱元甚至沒能見上華羅庚的最后一面。
1985年的時候,華羅庚應邀去大學進行學術演講,演講的過程中行云流水,取得了熱烈反響。
原本是準備只講45分鐘的,可是華羅庚覺得東西還沒講完,于是便和會議主席以及觀眾商量后,將時間延長到了65分鐘。
在這65分鐘里,華羅庚一直都是站著的,可就在演講結束,即將獻花的時候,華羅庚卻突然倒下了,雙眼緊閉,因缺氧面色呈現紫色。
醫生趕忙前去搶救,只可惜當時已經為時已晚,在經歷5個多小時的搶救后,醫生最終不得不宣布,華羅庚離世了。
當吳筱元得知丈夫去世的時候,眼淚刷得便流了下來,身體也不禁顫抖,那埋藏在心里的關切與埋怨,最終還是無法訴諸于所愛之人了。
對于華羅庚,我們報以崇高的敬意,對于吳筱元的想法,我們也完全能理解,他們之間并沒有對錯,只是終歸還是留下了不可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