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江姐留下遺言:
「吾兒彭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
然而,成年后的彭云卻定居美國,承諾母親的遺愿,他只完成了一半。江姐原名江竹筠,19歲便加入我黨。
1945年,她和革命戰友彭詠梧結為夫妻,一起參加地下工作,為黨收集情報,并在次年生下了唯一的兒子,取名為彭云。
1947年,江姐和彭詠梧受組織安排,前往四川農村組織農民武裝斗爭。
然而,這一任務實在艱險,帶著孩子不方便,江姐一時不知道該把孩子托付給誰。正是為難之際,彭詠梧提議:
「不如,我們把孩子交給幺姐照顧?」
彭詠梧口中的幺姐,是他在家鄉的原配妻子譚正倫。
聽了丈夫的建議,江姐有些猶豫。
當時,由于局勢十分復雜,她和彭詠梧是為革命事業而結合,二人的夫妻關系并未向譚正倫提起過。彭詠梧知道她心中所想,安慰道:
「幺姐心地善良,會理解我們的。」
而此時的譚正倫,也在四處打聽彭詠梧的消息。
可是,當她收到口信趕往重慶時,只見到了年幼的彭云。
彼時,彭詠梧已經在武裝起義中英勇犧牲。
不久之后,江姐也被叛徒出賣,被敵人關進了渣滓洞監獄。
在監獄中,江姐常常思念著年幼的彭云。
她知道自己生死難測,便用竹筷子磨成筆,用棉絮燒成的灰兌水成墨,含淚寫下了對彭云的殷殷期盼:
「愿云兒可以踏著父母的足跡,為新中國和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奮斗到底……」
得知彭詠梧和江姐為革命事業做出的犧牲,深明大義的譚正倫心中充滿了敬佩之情。
她決心好好撫養彭云,將他當成親兒子一樣養大。
不得不說,作為江姐的孩子,彭云的成長道路上始終籠罩著一層光環。
譚正倫擔心彭云心生驕縱,常常教導他:
「妳母親是個偉大的革命戰士,妳一定要記住她的遺愿!
要永遠謙遜低調,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努力讀書!」
彭云不負眾望,學習成績十分優異。1965年,19歲的彭云如愿考入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后,被分配了到沈陽的一家工廠做工程師。
然而,他并不安于現狀,1977年大學聯考恢復后,他考入中科院計算機學院,繼續就讀研究生,鉆研學術。 正是在學術上孜孜不倦地追求,讓彭云抓住了公派留學的機會。
他遠赴美國,走進了知名的馬里蘭大學,學習人工智能和神經網絡,并獲得了博士學位。在80年代,人工智能正是剛剛起步的時候,這方面的人才在美國炙手可熱。
彭云畢業之際,發表的論文驚艷了馬里蘭大學。
這所大學為他提供了一份教職,并邀請他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此時的彭云已經40多歲了,他心中有些猶豫,但轉念又想,我可以做出一番成果后,再回來報效祖國。 可惜的是,直到暮年,彭云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回國發展。
為祭奠母親回國時,面對國內記者的訪問,彭云有些無奈:
美國的研究內容比較適合我,原本想的是,做出點成績再回國,但還沒等做出來就老了。
對于母親的遺愿,我只完成了一半,便是在學術上取得了一番成就,但為國家做的貢獻的確不夠……」
在彭云看來,他的愿望很簡單,只想找個安安靜靜的地方做學問。
雖然他沒能完成母親的遺愿,卻始終保留著中國國籍,也始終心懷祖國。2011年,彭云的兒子彭壯壯從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入職微軟中國,回到北京發展,算是彌補了父親的遺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選擇,但是,無論我們是何種身份,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要心懷祖國,保持一顆愛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