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真誠的文字,傾聽心底的聲音,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我是珮珊,陪你一起閲書、閱心、閱塵世的小編。
少時,我看電視劇《紅樓夢》,只覺得女子太多,整天胭脂水粉,吃茶聊天,甚是無趣。
上學后,我開始看原著。厚厚的一本書,實在看不下去,只記得「金陵十二釵」,外加寶玉。
當初,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黛玉和寶釵。妙玉其人,印象并不深刻。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再次捧起《紅樓夢》,才發現,原來妙玉也是曹公著墨極其用心的一個人物,不信的話,你且往下看。
可以孤獨,不要孤傲
妙玉,生于蘇州的一個官宦人家,家境優越。
她一出生,就得到了家族上下所有人的喜愛。可是,她身體十分不好。為了讓妙玉能夠平安長大,她父母經常求神拜佛。
一日,高人對他們說:若想此女順利長大,必須皈依佛門。
他們看著小妙玉稚嫩的臉龐,心中實在不忍。后來,他們設法買來很多同齡的女孩兒,代替妙玉皈依佛門。
可命運哪是能替的呢?
妙玉還是常常生病。最后,她的父母沒有法子,只好把她送進寺里,帶發修行。
妙玉剛修行沒多久,她的父母都染病身亡了。
從此,只有一個丫鬟和一個婆婆,和妙玉相依為命。
三歲到十七歲,這十四年,應該是女子最為爛漫的歲月。可妙玉呢?她住在寺廟,每日吃的是素齋,習的是經文。妙玉的少年時光只有「清心寡欲」。
眨眼之間,妙玉十七了。這一年,她跟隨師父來到京城。讓人始料未及得是,師父圓寂了。師父臨終前,對她說:不要離開京城,在這里生活吧。
但,一個柔弱的女居士,身如浮萍,在偌大的京城,該如何生活呢?
恰巧,賈府當時正在準備「貴妃省親」的事宜,需要一批尼姑。妙玉便去了賈府,住進了攏翠庵。
許是小時候的經歷太不美好,在賈府,妙玉依然獨來獨往,不喜歡接觸別人。
周國平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
妙玉是孤獨的!她沒有家人,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沒有誰能溫暖她。
幼時的經歷,使得妙玉一層一層把自己包裹起來。她用清冷的神色示人,給別人一種孤傲的感覺。
其實,大觀園中很多人不喜歡妙玉,很少人會踏足攏翠庵。
邢蚰煙這樣評價妙玉: 為人孤高,不合時宜。
經年流轉,當我們從現代人的眼光、從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妙玉時,我們能夠理解:她只是穿了一件名為「高冷」的衣裳來保護自己,也很享受孤獨的狀態。
但,顯然妙玉周圍的人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妙玉只不過是一個寄人籬下的女子,居然那般「拿喬」、故作姿態,實在沒有交往的必要。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
孤獨與孤傲一字之差,含義卻千差萬別。我們可以孤獨,因為誰都需要獨處的空間。但是萬萬不能孤傲,當別人覺得你傲了,他們自然選擇遠離。
接地氣,活得更快樂
猶記得,賈母帶劉姥姥參觀大觀園,行至攏翠庵。妙玉用上好的茶具來招待他們。
可是,當她們走后,妙玉急忙對丫鬟說:把劉姥姥用過的那只成窯的茶杯扔掉,再去把地面好好打掃一遍。
在妙玉看來,劉姥姥生于市井,是粗陋之人。她厭惡劉姥姥粗鄙的話語和動作,覺得污了她的地界兒。
所以她迫不及待地清理劉姥姥留下的痕跡,仿佛這樣就能維持攏翠庵的雅潔。
但,事情真的應該如此嗎?
還記得那日是寶玉的生日,妙玉送上一份帖子,這讓在場所有人都驚詫不已。
「隴翠庵的那個妙玉居然會給別人下帖子」,
「妙玉居然會記得別人的生日」,
……
你看,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不可能。因為,他們認為妙玉就不像能做出這種事兒的人啊。
《紅樓夢》中人物成百上千,但論起高潔雅致,妙玉稱第二,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
在旁人看來,她「高潔」的過分。
試想一下,友人過生日,寫段祝福語、送個禮物,是一件多麼正常的事情。可別人都覺得妙玉不會做這樣的事,為什麼?無非是妙玉平日的所為,太過高冷罷了。
再試想一下,一個不是那麼講究的人,用了你的物品,你會直接扔掉嗎?我想,很多人大機率是不會的,也就是多刷幾遍,好好刷干凈;又或者專門備一份兒物品招待客人。
可是妙玉,直接把那價值連城的茶具扔掉了。
妙玉的「高潔」無人質疑,亦有很多人向往,但是,沒有人愿意做她的朋友。
因為,一個人「高」得過了頭,就不會「落地」了。
而我們,恰恰是最普通的人,我們想有「高潔」的氣質,更明白「落地」的踏實。
因為「腳踏實地」,讓人滿足,讓人快樂。
「缺憾」才是人生常態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人活一世,最忌十全十美。
當初我不懂,后來細細咂摸妙玉的一生,稍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以往,我們都想要十全十美,妙玉亦如此。
雖然她從小父母雙亡,帶發修行,依然向往十全十美。
雖然她是佛家子弟,卻莫名的羨慕莊子。她敬佩莊子,向往莊子的境界,也想達到那種境界。
雖然她身處紅塵俗世,卻以「檻外人」自居。在她心里,是想要和俗世分得清清楚楚。
有一日,黛玉、寶釵二人作詩,請妙玉續寫,她提筆寫道:歧熟焉忘徑,泉知不問源。
只有參透人生奧秘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句。
可人生的樂趣恰恰在于:「知道」與「做到」之間總是隔著一段距離。
妙玉明白她想要的,她想到達莊子的境界,她想和俗世分得清楚。
但身處紅塵,又如何脫離呢?
「缺憾」才是人生常態,但,妙玉不明白。
就如同妙玉的判詞: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當我們拼命地想去抓住一件東西,結果往往是抓不到;當我們拼命想要實現一個目標,結果往往是差一點兒。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人生總有缺憾罷了。
要知道,十全九美,最美的往往是無法實現的「那一美」。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也就能活得更加從容。
曹雪芹在《世難容》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愿。好一似,無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這段話,足以概述妙玉的一生:
她,想要超脫俗世,卻依舊活在俗世之中;
她,想要變成真正的「檻外人」,卻沒法踏過那個「檻」;
她,想追求完美,卻發現人生盡是缺憾。
我愿意相信,大觀園敗落后,妙玉尋得一處廟宇,落發為尼,安然度過這一生。
有時候,我常常會想,如果妙玉長在父母身邊,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呢?
許是大觀園中少了一個「格格不入」的清麗女子,而繁華世間卻多了一個活潑靈動的少女。
妙玉的一生是幸或不幸,我們無從知曉,但我們可以從她的經歷與性格中得到一些經驗與啟示。
恰如那句話: 人活一世,最忌十全十美。
人生啊,多點「將就」,少點「講究」,少了「那一美」,又何妨?
愿你我,活得通透,舒展自己的生命,輕盈自己的靈魂。共同陪伴彼此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