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孫輩「真的愛祖父徐志摩嗎?」的追問。
臨終前,張幼儀終于說出了已塵封近六十年的對徐志摩的感情:
「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跟別人說過‘我愛你’。如果把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幾個女人里面,說不定最愛他的那個人就是我。」
張幼儀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結發妻子,一個沒受過多少教育、沒什麼文化的傳統女性。
她,沒有林徽因的才華橫溢,沒有陸小曼的千嬌百媚,卻是中國首位女銀行家、女企業家;
她,既有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溫婉而堅韌,也有中國新時代女性的特點,勇敢而果敢,在歲月的風雨中成就只屬于自己的輝煌。
1900年,張幼儀出生于江蘇寶山縣(現屬上海)的一個殷實家庭,張家在當地頗有名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名門世家。
她的祖父做過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中醫;
大哥張嘉保是上海棉花油廠老板,當地小有名氣的實業家;
二哥張君勱是清末翰林,也是與梁啟超有著師生之誼的革命黨人,后成為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
四哥張嘉璈是中國民主黨創黨人之一,曾任北京參議院秘書長、中國銀行總經理等職。
圖 |張嘉璈
生在這樣的家庭,張幼儀自小受到的教育自然不會差。
彼時, 正值中西方文化相互交匯與碰撞之際,整個社會同時被中國傳統思想和西方新式思想包裹著,如此也就不可避免的影響了那一代的年輕人。
張幼儀出生時,作為傳統的官商家庭的大小姐,她自幼便接受著中國傳統思想的熏陶,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著琴棋書畫,可謂是知書達理、賢良淑德。
而后,隨著西方新式文明的進入,她又在幾位思想活躍且早就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哥哥的帶領下,走出深閨大院,去社會上專門為女子開辦的學校接受西方新式教育。
傳統與開放的教育先后被張幼儀所接納,最終造就了一個思想傳統但頭腦開放的奇女子。
1913年的一天,時任浙江都督府秘書的張嘉璈,來到浙江省第一中學視察,為了了解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張嘉璈讓校長隨機拿出一部分學生作文供自己翻閱。
翻閱中,一篇題為《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的作文讓張嘉璈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不但毛筆字寫得異常漂亮和瀟灑,且文采斐然,隱約已有些大家風范。
沒錯,這篇作文的作者就是后來張幼儀的前夫徐志摩。
與張幼儀的家世相比,徐志摩的家世也是一點都不差。
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中國近代有名的實業家,曾與人合股創辦了硤石第一家錢莊——裕通錢莊,徐家不但開了錢莊,還有電燈廠、蠶絲廠、布長、醬廠等產業,靠著這些產業,徐家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硤石首富之家。
張嘉璈得知徐志摩的身份后,想起自家二妹張幼儀尚未婚配,許是愛才心切,他便想著將妹妹嫁給徐志摩,以結兩家之好。
張家有權,徐家有錢,這門親事在旁人眼里無疑是門當戶對,著實讓人羨慕。
當天晚上,張嘉璈就給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寫信,提議將妹妹張幼儀嫁于徐志摩,兩家結為秦晉之好。
徐家雖然是江南一帶有名的富商,但在那個還是重文抑商的傳統社會,書香世家的地位要遠比經商世家的地位高,故而能與張家結親,對徐申如來說那是他求之不得榮耀。
很快,徐申如便回信: 「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可以說是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張嘉璈兩家結親的提議。
對于哥哥安排的這門婚事,張幼儀沒有過多掙扎。
她雖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內心深處還是一個傳統的女子,即使此前從未與徐志摩見過面,連對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都不知道,張幼儀也默默接受了這門親事。
與張幼儀默默接受相比,徐志摩的反應卻很是激烈。
從小便接受新式教育且思想活躍的徐志摩,從內心深處抵觸包辦婚姻,他向往的是浪漫的自由戀愛,而不是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姻。
第一次看到未婚妻張幼儀的照片時,徐志摩臉上沒有流露出過多的表情。
徐志摩只是嘴角往下一撇, 脫口一句:「鄉下人」,只此一句話便可知徐志摩對張幼儀態度幾何,他是瞧不上張幼儀這個傳統女子的。
然而,徐志摩終究是架不住祖母、母親的苦苦哀求,更架不住父親斷其生活開支的威脅,縱使心中千般萬般瞧不起張幼儀,他也只得聽從與張幼儀結婚。
15歲那年,張幼儀輟學嫁進了海寧,做起了海寧硤石徐家少奶奶。
徐張兩家聯姻,婚事自然是風光無比,不知情的旁人看著這對看似郎才女貌的新人很是羨慕,誰也不知道此時徐志摩心中的鄙夷,也看不出張幼儀心中的落寞。
毫無感情基礎的婚姻,對于他們來說顯然是致命的。
婚后,兩人的生活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形同陌路」。
徐志摩甚少用正眼瞧一瞧自己的妻子張幼儀,素日他讀他的書,寫他的詩,全然不管張幼儀為了照顧公婆付出了多少汗水。
張幼儀晚年回憶說: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徐志摩)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愿望罷了。」徐志摩與張幼儀最親密的接觸無非也就是為了完成父母含飴弄孫的心愿罷了,其他無半點感情可言。如此這般絕情,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18歲那年,張幼儀為徐家誕下了一個子嗣,取名徐積鍇。
也就是在這一年,徐志摩自以為滿足了父母想要孫子的愿意,自己「使命」已經完成,當即頭也不回,拋棄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獨自一人前往英國留學。
徐志摩為什麼會走,張幼儀心里比誰都清楚,但是傳統家庭出身的她卻對此毫無辦法。
自她嫁進徐家的那一刻,她就已經做好了承受所有可能發生的一切的準備,在她的心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無論徐志摩如何對待她,她都不會反駁,更不會離開。
徐志摩「拋妻棄子」去英國留學后,張幼儀內心雖萬般悲痛,可卻也無可奈何,誰叫那個絕情人是自己認定的丈夫呢?
她近乎委曲求全般獨守空房,小心翼翼敬奉公婆,幻想著能用自己的付出和時間的逝去來挽回徐志摩的心,來維系這段根本無愛的婚姻。
然而,張幼儀不知道的是,此時遠在英國的徐志摩早已是樂不思蜀, 別說是記住她這個老婆,就連父母都忘記了,只知道他心中的那個女神林徽因。
1920年冬天,張幼儀的幾個哥哥因為害怕新婚夫婦分開太久會有其他情況出現,便敦促張幼儀趕緊放下家中一切事情,將孩子交給公婆暫時照顧,然后前往法國與徐志摩會合。
張幼儀離開的那一天,她的公婆,她的娘家人,所有人都認為這一去,夫妻倆的感情只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在異國他鄉相互依靠的兩個人一定可以隨著時間流逝增進彼此間的感情。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也超出了張幼儀的預料。
英國之行,最初成為了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的末路。
在英國的徐志摩,他的眼中只有林徽因。
1921年春,張幼儀滿懷希望,千里迢迢從上海乘船來到法國馬賽港。
她原以為迎接她的會是一個滿臉思念之情,憧憬著能早點看到她的徐志摩,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從徐志摩臉上她看到一點欣喜,有的只是不想站在那里,不想看到她的那種厭惡之情。
張幼儀晚年向侄孫女張邦梅這樣描述她與徐志摩闊別重逢時的情形:
「我斜倚著尾甲板,等著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里。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那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我們已經很久沒在一起了,久到我差點忘了她一向是那樣正眼也不瞧我一下,好像我不存在似的,將眼光掠過我頭頂。」
在英國, 張幼儀的日子遠沒有此前她想得那般幸福,別說是幸福,因為徐志摩的漠視與絕情,她的生活比任何人都要凄涼。
1921年,張幼儀再次懷(ㄩㄣˋ)。
當她幻想著這次懷(ㄩㄣˋ)或許能挽回丈夫徐志摩的心,頗為興奮地告訴徐志摩這件事時,她等來的不是徐志摩的呵護,而是加倍的殘忍。
張幼儀告訴徐志摩她懷(ㄩㄣˋ),徐志摩居然脫口而出:「墮(ㄊㄞ)!」張幼儀沒想到丈夫會這樣回答,她想留下這個孩子:「聽說墮(ㄊㄞ)很危險。」
張幼儀這麼說,就是想讓丈夫同意留下這個孩子,可她注定是會失望的,對于一個根本不喜歡自己的男人來說,孩子非但成為不了他們感情的催化劑,反而是一個妨礙他離開的障礙。
聽到妻子張幼儀說墮(ㄊㄞ)很危險,徐志摩非但沒有細心安慰,反而是有些不耐煩地說道:
「我還聽說火車會翻車呢,難道你就不乘火車了嗎?」
之后,更是粗暴地對著張幼儀吼道:「要麼墮(ㄊㄞ),要麼分開!」
徐志摩的做法讓張幼儀極為寒心,可是她仍然還是對丈夫抱有著希望,希望等孩子生下來,他能稍稍回心轉意。
然而,張幼儀注定是要失望的, 徐志摩見張幼儀既不選擇分手,也不去墮(ㄊㄞ),便無恥地做起了甩手掌柜,直接一走了之,只留下張幼儀一個人孤獨無依地待在這異國他鄉,且還身懷六甲。
最終,張幼儀還是看透了徐志摩這個絕情的男人,選擇跟徐志摩恩斷義絕。
張幼儀的賢良淑德雖然沒有挽回與徐志摩的婚姻,也沒有贏回徐志摩的真心,但卻贏得了公婆對她的喜愛和真心, 在徐父徐母的心里,就算張幼儀不是自己的兒媳,也是他們的女兒。
徐志摩與張幼儀失婚后,徐父堅持每月寄幾百美金給在國外讀書的張幼儀,幾百美金在現在不算什麼大錢,但在當時卻是一筆巨款,足夠張幼儀帶著兒子在國外生活得有滋有味。
張幼儀學成歸國后,徐父又將上海的房子贈與她居住,并認她做干女兒,表示他百年之后,徐家的家產有她一份。徐父徐母如此厚待張幼儀,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張幼儀從國外歸來后,先是進入東吳大學教德語,后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
不得不說,張幼儀真的很有經商和管理天賦。
在她出任副總裁前,上海女子商業銀行一直都是處于虧損的狀態,瀕臨倒閉,如果不是因為如此,銀行高層也不會同意讓一個女子出任銀行副總裁。
事實證明,他們選對了, 張幼儀擔任副總裁后,便立刻把自己的辦公室放在銀行大堂最后面的角落,從而方便自己掌握全行業務和職員辦事效率,在之后張幼儀就根據自己掌握的這些數據對銀行進行針對性改革,最終在她的努力下,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很快便扭虧為盈。
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危機過后, 張幼儀還用業余時間與娘家人一起創辦了當時國內第一家新式服裝公司——云裳時裝公司,并出任總經理。
與成功挽救女子商業銀行一樣,服裝公司在張幼儀的手上也是大放異彩,她的公司推出的成衣款式因為新潮且做工精細,很快便成為十里洋場貴族太太小姐們的最愛,訂單不斷。
誰能想到,一個曾經的舊時代女性,一個被丈夫嫌棄的「鄉下人」,會有今時今日之地位。
張幼儀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才能,讓世人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生的輝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的。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飛機在濟南黨家莊附近觸山爆炸。
此時,徐志摩的合法妻子陸小曼得知此事早已被嚇得驚慌失措, 別說處理徐志摩的后事,就連自己都快照顧不了。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時,冷靜而又果敢的張幼儀站了出來,她以前妻的身份代陸小曼全權處理徐志摩的后事。
她讓八弟張禹九帶著13歲的兒子徐積鍇前往濟南認領遺體,自己則在上海準備徐志摩的公祭儀式。
斯人已逝,善良的張幼儀終究還是原諒這位曾經將自己拋棄的前夫, 不但花錢替他出版了他的文集,讓他詩集作品能被后人傳頌,還時常接濟他的遺孀。
為什麼張幼儀會選擇原諒曾經對她無比絕情的徐志摩呢?
或許從她對侄女張邦梅說過的一句話可以窺知一二:
「我要為失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失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
在張幼儀的心中,她能有現在這般成就,離不開徐志摩的絕情。
正是徐志摩的絕情,她才能找到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如果徐志摩是一個偽君子,寧愿耗著也不愿意跟她分開的話,恐怕她現在的生活會更加凄慘,所以在她的心里,徐志摩的絕情未必不是好事。
1949年4月,張幼儀離開大陸移居香港。
她樓下是一個離異家庭,男主人叫蘇紀之,是一個醫生,他與妻子失婚后便帶著3個兒子和1個女兒住在這里。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蘇紀之喜歡上了張幼儀這個女強人,后來張幼儀也被這個很有耐心且風趣的醫生所吸引,最終苦命的兩個人終于在晚年得到了一段讓人十分羨慕的黃昏戀。
兩個正確人雖然直到這一刻才真正遇到并在一起,但至少兩人還是等到了這一刻。
1953年,53年的張幼儀和蘇紀之在日本東京舉行婚禮。
之后,兩人共同度過20年安定而又幸福的時光。
「苦盡甘來」或許這就是對張幼儀后半生最好的詮釋。
這一刻張幼儀無疑是最幸福的一個女人,不但事業有成,而且還有疼愛自己的老公,孝順自己的兒子、兒媳和孫子,這樣的生活無疑讓很多人都萬分羨慕。
1988年,88歲高齡的張幼儀安詳離世于美國紐約。
張幼儀被安葬在市郊墓園,墓碑上僅有四個字:「蘇張幼儀」,這就說明張幼儀晚年已經有了新的歸屬,已經不再屬于徐家,而是蘇紀之的人,這算是對徐志摩最無情的「嘲諷」吧!
面對不愛自己的人,有時候放手會讓自己過得更幸福;
面對傷害自己的人,最好的反擊,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面對看不起自己的人,最好的報復,是讓自己越來越優秀,讓他望塵莫及。
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