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
2006年5月,王光美病重期間,「幸福工程」組委會的同志們來探望她時,希望她可以寫個書法,在不久后的慈善會上拍賣!
但當同志們看到王光美虛弱的樣子時,都不忍開口,事后王光美才得知此事,已臥床多日的她強撐著身子站起來,并一筆一劃地寫下了8個大字。
到了拍賣會當天,王光美的子女們代替母親出席了慈善會,王光美很關心拍賣的結果,于是熬夜也要等著兒女們回來。
兒女們剛進屋,王光美就著急地問: 「拍賣成功了嗎?」
孩子們笑著回答說:「 成功了,拍賣了20萬,已經全部捐贈出去了!」一聽「20萬」,虛弱的王光美仿佛一下有了力氣,她興奮地說: 「還拍賣嗎?我還可以再寫!這樣就可以多捐助了」
看著兩眼泛光的母親,兒女一度覺得母親的病會好,但沒過多久王光美的病情再次加重,很多時候都是處于昏迷狀態。
可每當意識稍微清醒的時候,王光美就會叮囑女兒說:「 我走后,一定要替我將‘幸福工程’做下去!」
女兒不停地點頭說:「 您放心吧!」
有一次王光美清醒過來,再次提到「幸福工程」的事情,雖然得到了女兒的承諾,可她還是強撐著身體向女兒作揖說: 「拜托了!」
聽到母親的這三個字,看著母親的動作后,女兒瞬間落淚說:「 媽媽,您別這麼說,我承受不起啊,這也是我應該做的!」
王光美口中的「幸福工程」,就是她晚年時一直堅持做的慈善事業,致力于關愛那些「貧困母親」。
生前,她曾動情地說:「 貧困不應該屬于母親。我們每一個人不一定都有孩子,但每一個人都有母親,都領受過母愛的恩情滋潤。救 助貧困母親,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義務。」
王光美和「幸福工程」結緣是在1995年。這一年,74歲的王光美擔任「幸福工程」委員會主任,義務為其服務。
自從上任后,王光美不顧年邁的身體,多次親自到貧困山區訪貧問苦,看到還有那麼多婦女生活十分艱難,她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
為了幫助更多貧困的母親,王光美于1996年決定將自己母親留下的六件宋代和宋代的收藏品全部拍賣。
這些收藏品中,有一個茶碗很有紀念意義,王光美對子女們說:「 這個小茶碗是我一歲生日時,父母送給我的!」
提到父母二字,年邁的王光美仿佛回到了年少時光,臉上不自覺地露出了笑容。子女們見母親很喜歡這個小茶碗,就勸說:「 其他東西可以拍賣,這個就留下吧,畢竟是老人家留下的東西!」
但王光美拒絕了,在她看來還有那麼多人處于貧困狀態,自己留著這個小茶碗又有什麼用呢?她相信如果父母在世也會這樣選擇。
在這里簡單說一下王光美的父母。
王光美是真正的名門之后,她的父親王治昌早年考入北洋大學專修法律,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改學商科。
回國后的他又考取了商科舉人,并先后擔任工作 商司司長、代理農商部長,是當時社會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王光美的母親董潔茹同樣出生于富商之家,畢業于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院,是中國第一批女大學生。
董潔茹是一個善良、大度的女子,甚至對非親生的三個孩子更加的疼愛,從未有過任何偏心行為。
父親的豁達和社會責任感,母親的胸襟和善心,都直接影響到了王光美,所以她才自信地對子女們說:「 如果父母在世,也會為了救助他人,拍賣那些收藏品!」
所有收藏品拍賣50萬元,王光美一分錢沒留就將所有款項全部捐贈出去,有一位外國記者朋友很不理解王光美的舉動,王光美的解釋卻很簡單。
她說:」 用拍賣所得的錢,去救助更多的貧困母親,這才真正地發揮了這些文物的最大價值,我覺得很值得!」
自從開始做「幸福工程」后,王光美的生活就離不開「募捐」和「行善」兩個詞,「捐獻」幾乎成為她人生后二十年的關鍵詞。
家里的收藏品都拍賣完了,王光美又開始捐贈自己每個月的離休金,可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她總是想盡辦法湊錢,這其中也包括兒女們孝順她的錢。
當時,所有子女都已經成家立業,每次回來他們都要給母親留下一些錢,希望母親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加安穩。
可有一次,兒女們發現母親不但吃的是簡單的飯菜,甚至身上的衣服都有了破洞,他們很疑惑:「 就算母親把離休金捐贈了,那他們給的生活費也應該夠了,母親不至于生活得如此清苦啊!」
于是,子女就背地里問了照顧王光美的阿姨,阿姨頗為無奈地說:「 你們母親最大的愛好就是捐錢,自己錢捐出去了,你們給的錢她也不留著!」
得到答案后,兒女就勸母親,做慈善的同時對自己也要好點啊,每次王光美都答應得很痛快,可孩子們走后她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到最后王光美的工資以及子女們給的生活費,都由照顧她的阿姨來保管,他們都不敢讓母親管錢了。
在王光美看來,自己不缺吃不缺喝,衣服雖然破了,但是也可以穿,這樣的生活足矣了,但那些貧困山區的母親們不同,她們缺衣少食的,每次想到這他甚至會心疼到落淚。
在王光美精神的感召下,她身邊的司機、秘書、子女甚至一些老朋友們,也都紛紛慷慨解囊,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人多力量大,最終「幸福工程」的范圍擴展到了二十多個省份,累計幫助貧困母親及其家庭共計15.5萬戶,惠及人口高達80多萬。
哪怕後來身體不好,王光美依然堅持去貧困山區,看到那些貧困母親和貧困家庭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她就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2006年深秋,王光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邊緣,但躺在病床上的她,最掛念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幸福工程」。
她總是叮囑女兒,一定要代替自己將這件事情做下去,得到女兒再而三地答復后她才徹底安心。
這年的10月13日凌晨,王光美在兒女們的陪伴下,平靜地合上了雙眼,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終年85歲。
王光美病逝后,沒有給子女們留下任何的遺產,只留下了樸實的「家風」。
看完王光美晚年時對金錢的態度,或許你會問,民國時出身富貴的名門閨秀,大多生活奢侈,為何王光美卻如此簡樸。
其實,這背后離不開一個人的影響,他就是王光美的丈夫劉少奇。
1946年11月,放棄出國留學的王光美和父母短暫告別后就踏上了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飛機。
王光美并不知道,這一走不僅自己的人生理想被改變了,還會在那里遇到一位攜手半生的革命伴侶。
到延安后不久,有一次王光美去看望朱老總后,剛要轉身離開,朱老總突然叫住她說:「 帶你去隔壁看看劉少奇同志!」
這也是王光美和劉少奇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見面,當時他們只是禮貌性握了握手,并沒有太多的交流。
但劉少奇樸素的穿著卻給王光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光美怎麼也沒有想到,身為領導人的劉少奇衣服上竟然還有補丁。
後來王光美和劉少奇在延安舞會上又遇見了一次,這次他們簡單地交流了幾句,但并沒有深入的接觸。
這年春節,因為工作原因王光美走進了劉少奇位于棗園的窯洞,這次王光美著實是「大吃一驚」。
只見窯洞內只有兩三把破舊的椅子和一張破舊的辦公桌,除此以外別無其他,無法想象這竟然是領導人住的地方。
為了「招待」王光美,劉少奇從抽屜里拿出了放了已經有點發黑的梨子,王光美拿到手中還犯嘀咕: 「這怎麼吃呢?」
突然王光美想到自己帶了一把小刀,就趕緊拿出來將梨子外面發黑的皮都削掉了。
劉少奇看著「晶瑩剔透」的梨子,再看看出身富貴的王光美竟然愿意放棄更好的生活而投身革命,心里有了一絲的敬佩。
不一會到了吃午飯的時間,王光美看著炊事員端進來的飯,竟然只是一點放著白菜葉子的面條和幾片烤焦的饅頭片,心里突然有些心疼。
這一次的見面,兩個人都對彼此有了新的認識,這之后因為工作原因,他們之間的接觸越發地頻繁,不知不覺中愛情的種子在彼此心中開始扎根發芽。
不過在向王光美表白的時候,劉少奇很認真地說了一下自己的狀況,彼時家里有著幾個孩子,他工作也很忙,跟他結婚可能會受累。
王光美聽后非但沒有退縮,反而被劉少奇的真誠所感動,她認定劉少奇就是那個可以和自己風雨同舟的人。
1948年8月21日,王光美和劉少奇舉行了簡樸的結婚典禮,他們的「新房」,只有兩把椅子和一張木床,但王光美卻覺得很幸福。
新中國成立后,王光美跟隨丈夫帶著孩子們來到北京生活,他們的家實在是太樸素了。
住的是年久失修的三間房,家里的擺件一個比一個「古老」,有些東西壞掉了劉少奇也不舍得扔掉,他自己經常趁著不忙的時候親自來維修。
地板因為年久失修孩子們經常會滑倒,管理員心疼就私自做主給換了一個小地毯,劉少奇回來一看就發火了,直言: 「很浪費!」結果他收起地毯,讓管理員送到需要的部門。
除此外,劉少奇每周會開一次家庭會議,告訴孩子們雖然新中國成立了,但不要忘記曾經的苦日子,要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珍惜物品。
劉少奇工作忙,督促孩子的事情全部落到了王光美的身上,孩子的衣服壞掉了,她就親手縫好,孩子們的鞋子壞掉了,她就自己學著補,平日里家里的伙食也是粗茶淡飯。
家里的生活習慣,已經讓孩子忘記了母親曾經是出身富貴之家的「千金」,甚至曾有過留學海外的機會。
而王光美對于「身份」的轉變并沒有多少感慨,不愁吃穿的日子她可以過,節衣縮食的日子她也完全可以接受。
這或許就是王光美的偉大之處,她將「真善美」詮釋得淋漓盡致,到了晚年她依然在散發著自己的余熱,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送去愛、關系和物質上的幫助。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走完了自己85載的生命歷程,遺體告別儀式當天,盡管劉家盡量低調,可依然有2500多人來送王光美最后一程。
後來兒子說:當天送行的人太多,我們兄妹幾個人,握手握到手脫皮。
斯人已去,但她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后人,她的生命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