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9日上午,一代大師錢鍾書因病在北京病逝。在病逝前,錢鍾書基本都處于昏迷狀態,妻子楊絳一直守候在伴侶身邊,仿佛是能陪一分鐘是一分鐘。
期間,錢鍾書突然出現了短暫的清醒,他緊緊地握住了楊絳的手,微微地動著雙唇。楊絳預感到丈夫有話要說,趕緊將耳朵伏在了丈夫的唇邊。
只聽,錢鍾書用虛弱的聲音說道:「 好好活,辛苦你了!」這是錢鍾書留給楊絳的最后一句話,說完后不久,錢鍾書就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去世這年,錢鍾書已經88歲,算得上高壽。但他心里實在放不下妻子,因為就在一年前,他們唯一的女兒錢瑗也病逝了。
三口之家,最終只剩下楊絳一人。難以想象,兩年內自己生命中最親的人接連病逝,這種情感上的打擊,難以用言語來形容。
但楊絳不愧是從民國走來的的女子,縱然女兒和愛人都先自己而去,但她并沒有被無情的命運打倒,她堅強地說過,我要留下來打掃「現場」。
她如此說,也是如此做的。
1:才子遇佳人
1911年,楊絳出生于江蘇無錫的一戶書香門第。在家庭氛圍的熏陶和感染下,楊絳成長為了一個滿腹詩書、溫婉大氣的女子。
1928年,17歲的楊絳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當時她一心想報考清華大學。但是,這年的清華雖然開始招收女生,遺憾南方沒有名額。
頗有些失望的楊絳,最終報考了東吳大學。1932年,楊絳應該讀大四了,可意外再次降臨,那年因為學潮問題,東吳大學停課。
一心求學的楊絳,自然不會荒廢學業。思索再三后,她決定北上,到清華大學當借讀生。也是這個舉動,讓楊絳收獲了 一段完美的姻緣。
楊絳到清華時,錢鍾書早就是名滿清華園的大才子了。冥冥中仿佛錢鍾書正在清華召喚著楊絳。
1932年3月的一天,楊絳和錢鍾書在清華古月堂門口相遇。那日,大才子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布鞋,帶著一副眼睛,看上去很儒雅,同時又不失幽默風趣。
這一見,才子佳人就對彼此傾心了。沒過幾日,錢鍾書迫切地將楊絳約出來,見面就說,外界傳言我已經訂婚了,請你務必不要相信。
楊絳同樣給出了一個解釋,外界說追我的人有孔門弟子之多,請你也不要相信。此次的這個解釋,其實就是間接表白了。
這一面后,楊絳和錢鍾書就確定了情侶關系。在倆人戀愛的日子里,他們除了約會就是給彼此寫信。
錢鍾書的信不但文采斐然且充滿了浪漫的情調,楊絳一顆心完全被他感化了。認定了,此生只一人。
戀愛三年后,因急于遠赴國外留學,楊絳和錢鍾書結為夫妻。彼時,楊絳24歲,錢鍾書方才25歲。
婚后不久,他們就共同踏上了留學之路。也是在路上,楊絳才真正地「認識」了自己的丈夫,原來做學問一流的錢鍾書,竟然是一個生活白癡。
據楊絳回憶說,錢鍾書甚至連鞋帶都系不好,很多生活細節,都成了錢鍾書的難題。但楊絳并沒有失望,一路上幾乎都是她在照顧錢鍾書,雖然辛苦,但于她而言,似乎更是一種享受。
2:相扶相持
在國外的時候,夫妻二人開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從基本的找住房到做飯,他們都一一摸索。
當然,這期間自然是楊絳付出得更多一些。有時候,她就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著自己的丈夫,為此錢鍾書頗有些故意不去,可楊絳從無怨言。
1937年,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結果,在楊絳住院期間,錢鍾書每次來探望都像個孩子般低著頭說:「 我又惹禍了。」
第一天錢鍾書將墨水打翻了,第二天錢鍾書將門把手弄壞了,接著又將建立的台燈弄廢了。可每次他道歉時,楊絳都溫柔地說:「 沒關系,我會修!」
楊絳的賢惠,是錢鍾書最大的依靠和底氣。不過,錢鍾書也知道改進,楊絳剛出院的那段時間,都是錢鍾書給她做早飯,而且害怕楊絳著涼,他都是將早餐直接搬到床上,讓妻子慢慢吃。
這種相濡以沫的感覺,有幸福也有甜蜜。這背后自然離不開兩個人彼此的包容和大度,尤其是楊絳,她更懂得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包容和成全自己的丈夫。
很多人都覺得,在才華上,楊絳高攀了錢鍾書,其實并不盡然。當年,他們回到上海的時候,楊絳憑借寫話劇劇本,名揚上海灘,而那會的錢鍾書則陷入了事業低谷。
也是在那段日子里,錢鍾書頗為苦惱,最終決定動手寫《圍城》。一般女性,并不愿意為了自己的丈夫而放棄自己的事業,但楊絳則不然。
當錢鍾書提出要寫時,她甚至比丈夫還激動。同時,她也知道,丈夫寫小說必將要全神貫注,而家里的一切就要交給自己來做,也就意味著她的事業會受到影響。
但楊絳還是全力以赴支持丈夫。自此后,楊絳隱藏了自己的光芒,而為了節省家庭開銷,她還辭退了家里的傭人,所有的家務事都大包大攬。
為此,楊絳自稱為「灶下婢」。
最初的日子里,因為不熟悉,楊絳經常被煤煙熏成大花臉,做菜的時候,還被滾油燙出了大泡,切菜的時候甚至還切破過手指。
正是有了楊絳的付出和支持,才有了後來讓錢鍾書名滿天下的《圍城》。連錢鍾書都說, :「《圍城》最大的功勞是我妻子楊絳的!」
3:最幸福的家
楊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說:「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這并不是自傲,而是楊絳的人生哲學。
到後來,楊絳和錢鍾書一家生活在北京,一家三口并沒有多余的社交,只安靜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很多時候,他們一家三口都是各忙各的,他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學問」。雖然生活平淡,但他們卻樂在其中。
但人生沒有完美,楊絳的婚姻生活是美滿的,但她的人生經歷也異常的坎坷。先是女兒的婚姻,讓楊絳很苦惱。
錢瑗一生有過兩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只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對方就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自盡。
為此,楊絳也頗為難過,因為她和錢鍾書對這個女婿很滿意。之后的,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楊絳也不可幸免地遭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當時,很多友人因為不堪受辱,紛紛走上了死亡之路,但楊絳卻是堅強的。她抗住了所有的打擊和壓力,最終和錢鍾書躲過了那段浩劫時光。
而女兒錢瑗也選擇了再婚,唯一遺憾的是,雖然有過兩段婚姻,但錢瑗卻沒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們一家,只有兩代人。
正所謂,不圓滿才是人生。縱然女兒沒有后代,楊絳頗為感慨,但她還是選擇了樂觀,畢竟只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幸福。
但人生聚散無常,楊絳一家也沒有躲過「死別」。
4:「我們仨」團圓了
1994年,錢鍾書因病住院,直到病逝也沒有離開醫院的病床。
丈夫臥床三年后,女兒錢瑗又被診斷出患上了不治之癥的癌癥。父女倆的醫院相隔大半個北京城。
那會兒的交通尚且不發達,年過八十的楊絳每天奔波在兩個醫院之間,照顧兩個病人, 雖然辛苦,但她似乎忘了累。
到後來,因為心疼母親,也不想讓母親看到自己被病魔折磨的樣子,錢瑗就不讓母親來醫院探望,母女二人每天晚上通電話。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1997年,錢瑗病逝,楊絳經歷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一年后,她最深愛的丈夫也走了。
從此以后,「我們仨」只有她一人了。很多人擔心楊絳無法承受這個打擊,但她再次讓世人刮目相看。
有一次,一位晚輩來探望楊絳。進屋時,她看到楊絳孤獨地坐在沙發上,因為瘦弱她顯得很「可憐」。
晚輩心里一沉,隨后便和楊絳聊起天,期間提及家里只剩下楊絳一人,晚輩實在控制不住,竟然「嗚嗚」地哭了起來。
倒是楊絳,用溫柔的口吻,不停地安慰晚輩。那一刻,晚輩們對楊絳充滿了敬佩。不愧是從民國走來的女子,見過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內心極其強大。
女兒和丈夫走后,楊絳過上了深居簡出的生活。她每天伏案寫作,整理丈夫的書稿,更是在92歲高齡的時候,寫完了感人至深的《我們仨》。
同時,楊絳還完成了一家三口的愿望,將千萬稿費捐贈給了清華大學,且不用個人名字,這個獎學金有數百名清華大學的學生受益,這背后是楊絳一家三口大愛和對中國教育事業的支持。
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忙完了,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2016年5月25日,楊絳在北京病逝,終年105歲。
這位走過百年的女子,跨過了山河和歲月,終于到另一個世界和她最深愛的人團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