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長女」林如斯,才華橫溢,卻因愛情受挫而亡,徹底擊垮父親

棉花糖 2023/02/24 檢舉 我要評論

幽默大師林語堂,曾為自己做了一副對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晚年的他,定居在台灣陽明山,自己設計房子,用幾根西方螺旋圓柱,頂著一彎回廊,繞著的卻是一個東方式的天井。

可見,林語堂雖然長年生活在海外,但骨子里依舊有著中國情結,東方神韻。

林語堂膝下,有三個千金:如斯、太乙與相如。瞧這些名字,太有才了,用的都是虛詞。尤其老大如斯,取自「孔子名言,逝者如斯夫」。

偏偏就是這位長公主如斯,在爸爸七十古來稀的年紀,上吊自盡。這,究竟又是為何呢?

01

身為窮牧師之子的林語堂,娶了錢莊老闆的千金廖翠鳳,這樁看似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在林語堂四年的留學生活中,經歷了經濟窘迫、生病住院等足夠的考驗。兩人彼此依賴,彼此扶助,成就了一對神仙眷侶。

而如斯,就是在媽媽肚子里,聽到爸爸拿到博士學位的消息的。

1923年,如斯在廈門出生。作為爸爸媽媽的頭胎,在眾人企盼下來到人間。因為難產,母女倆還差一點兒送了命。

如斯下面,接連是妹妹太乙與相如。作為家中長女,在父母有事外出時,如斯就是大總管,她帶著妹妹們一起嬉笑、玩樂,關心她們的起居,為媽媽分擔了不少辛勞。

林家居住在上海十年,那時的林語堂,已憑編著的《開明英文讀本》,成為上海灘有名的「版稅大王」與「教科書大王」。

媽媽翠鳳,是遠近聞名的治家能手,家中的五六名傭人,都在其掌控下,各盡其責。這麼多傭人,可見林家多富有!

雖然如斯從小家境殷實,但爸爸媽媽對她們姐妹的教育,卻從不放松。有次,媽媽作為名人之妻,接受采訪,侃侃而談兒女教育——

對兒女從小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不假手于婢仆,發展其個性,不用威力強制;如小孩犯過,用面部表情,使其覺悟;不能時常責罵,多罵必失其效力……

就這樣,林家三朵金花,在父母的精心哺育下,一天天在長大。

02

1935年,林語堂的作品《吾國吾民》,在海外引起轟動,洛陽紙貴,從此他把重心轉移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的層面上。

1936年8月,林語堂決定帶全家赴美,那年如斯13歲,正是青春期的小女生。

林語堂寫作時,若有疑惑,就常常到哥倫比亞圖書館查找答案,也許怕樹大招風,總之他可不愿意使用自己的真名。于是,如斯就為爸爸取了一個化名「林語珠女士」。

如斯的第一部作品,是她16歲那年,與妹妹太乙的英文日記選《吾家》。

在如斯筆下,媽媽就是一個大家長,像照顧大孩子似的關照著爸爸的生活瑣事,提醒他,蓬松的頭髮該上點發油,皮鞋該擦一擦啦,讀來妙趣橫生。

有些段落,還被編成「林語堂花絮」,附于林大師的著作《人生的盛宴》中,在美國出版。那時,秀外慧中的如斯,就展露出她創作的潛質。

03

林語堂本以為,旅居美國一年,就回國。沒想到,抗戰爆發,一切都另當別論。

1940年5月,林語堂決定帶著家人回國,最開心的就是如斯。因為在她內心深處,報效祖國的時候,終于到了。

林家居住在重慶,頻繁的空襲,也使一家人養成了跑警報的習慣。即便這樣,如斯也是毫無怨言。她曾悄悄地對妹妹說,我們都應對國家有所貢獻。如斯還曾想過,要去戰地醫院去救治傷員,即使她還是一個「門外漢」。

3個月過去了,林語堂認為,與其在國內天天跑警報,防空襲,不如去國外寫文章做宣傳,以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援助與支持。

說走就走,這下如斯不淡定了,她不理解:「為何一定要到國外,才能發揮作用呢?」如斯真心不想離開中國,在香港候船時,她也想留下來,與同胞們一起穿草鞋,吃糙米,抗戰到底。

04

1943年,如斯在美國陶爾頓學校畢業后,來到昆明,參加戰時醫務工作,了卻了她想參加抗戰的心愿。

國民政府軍醫署署長林可勝,與林語堂同為福建老鄉。他的爸爸林文慶曾是廈門大學校長。林可勝本人造詣非凡,他是協和醫院第一位華人教授。

如斯先在林可勝手下的一所戰地醫院當護士。後來,昆明籌建中國第一所血庫,精通英語的如斯又調至中國紅十字總會工作,擔任林可勝的秘書,并被授予國民革命軍中尉軍銜。

三年的工作中,如斯任勞任怨,翻譯了大量的技術文件,為中國第一座血庫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建設,貢獻了力量。

1943年冬,林語堂回到國內考察,特地飛昆明看望女兒。在他眼中,如斯越發的成熟自信,對國家對民族,永遠呈現一顆赤誠的心。

05

汪凱熙是協和畢業生,抗戰爆發,他第一時間隨著林可勝從事抗戰救治,也是有著愛國情懷的年輕人。

就這樣,如斯與汪凱熙相識了,交談之下,彼此很是投緣。林語堂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小伙子很是滿意。只待抗戰結束,就為他們完婚。

沒想到,就在訂婚的前一天,如斯竟與一位美國同學的哥哥狄克,私奔了。

林氏夫婦聞知,簡直如雷轟頂。這在他們的朋友圈中,掀起軒然大波,堂堂名作家之女,竟與一個外國人私奔,如斯簡直置父母顏面于不顧,與他們開了一個黑色的玩笑。

事已至此,林氏夫婦只能尷尬面對,木已成舟,只要姑娘生活好,其他多說無益。

只是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又能好到哪里呢?都說門當戶對,其實真正決定婚姻走向的,還是兩人相近的三觀。

但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如斯,真就是一個傻白甜,她不知人間疾苦,更不知人心險惡,因為從小到大,她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雖說回國參加抗戰,但還是在爸爸朋友的護佑下,她的世界依舊是理想主義的。

現實的巴掌打得如斯苦不堪言。她認為可以相擁一生的夫君,其實只是她的想當然,對方是一個花花公子,始亂終棄的主兒。1955年,與狄克十年的婚姻走到了盡頭。但如斯走出了圍城,卻一直未能走出自己的心魔。

為了狄克,如斯令家門蒙羞,如今慘淡的收場,令她再也不能原諒自己。如斯抑郁了,一天天在消沉。此后十余年,她都在痛苦中徘徊,幾進幾出精神病院,這令父母日日擔憂。

06

1971年1月19日,如斯給父母留下了最后的字句——

對不起,我實在活不下去了,我的心力耗盡了,我非常愛你們。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員工宿舍中,如斯借助屏風上的梁上吊自盡。

說來也巧,那天中午,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正在宴請林語堂,清潔女工發現的。

林語堂打電話將一切告之在香港的次女太乙時,還很冷靜:「你姐姐今天上午自盡身亡了。不要著急,我會照看好你母親。」

等太乙與妹妹相如趕到台北,林語堂就撲向孩子們大哭起來,媽媽也倒在了相如的懷中。

自此,太乙明白,以前都是父母照顧我們,從現在起我們要照顧他們了。那一年,林語堂76歲,妻子75歲,白髮人送黑髮人,從此林氏夫婦的眼中,再也沒了神采。

葬禮后,太乙一行,將兩位老人帶到香港,住在相如家中,貼身照顧。媽媽成了祥林嫂,動不動就問上一句「我活著為什麼呢?」也就從那時起,媽媽很少說話,忘記了微笑,即便是孩子們去看她,也是如此。

一段時間后,林語堂恢復體力,他對妻子說:「女兒們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只要我們能做的事,就不要麻煩她們。」

但翠鳳,只想依靠孩子,那個萬能的家庭主婦,此時只愿意得到孩子們的呵護與疼惜。

如果地下有知,看到爸爸媽媽的風蝕殘年,如斯還會親手了斷自己的生命嗎?

1976年3月26日,林語堂在香港走完一生,在另一世界,與長女如斯相聚。

林語堂太愛台北他所設計的房子,過世后,家人便按他的意愿,將其靈柩遷至故居的后園。

基督教的墓園,平台式的墓碑,沒有太多的裝飾,好友錢穆為墓碑題了字「林語堂先生之墓」。

人們總是把幸福解讀為「有」,有車,有房,有錢,有權;但幸福其實是「無」,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有,多半是做給別人看的;無,才是你自己的。

林大師生前愛喝咖啡。平日里故居的工作人員,常常會為他放一杯咖啡,他會喜歡這種安靜、恬適的感覺……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