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雨巷詩人」戴望舒給妻子穆麗娟寫下一封絕筆信:「我拒絕失婚,我要用死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隨后服毒自盡,幸好被朋友及時救下。
可妻子穆麗娟知道后,依然堅持要失婚。
她通過律師與戴望舒辦理了分居,將女兒留給戴望舒,便離開了那個讓她失望的家。
或許一切矛盾的隱患,在他們決定快速結婚時,就已經埋下了。
那時的戴望舒剛剛被未婚妻拋棄,整日沉浸在痛苦中。
好朋友穆時英看著一蹶不振的他,便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了戴望舒。
于是,戴望舒認識了比自己小12歲的穆麗娟,那時的戴望舒已經小有名氣,穆麗娟對他很是崇拜。
兩人一見鐘情,很快他們在上海舉行了婚禮,婚后不久便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按理說新婚燕爾,日子應該過得和諧美滿。
可夫妻兩人的婚后生活單調乏味,常常相對無言。
戴望舒在書房一呆就是一天,很少與妻子交流。
這讓穆麗娟很是無奈,她對丈夫戴望舒說:「你與別人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回家對我和女兒就變得無話可說了,為什麼呢?「
戴望舒總是勸妻子別多想,可自己卻一點改變也沒有。
這時戴望舒為電影《初戀》,寫了一首主題曲《初戀女》,這首歌剛一出爐,就被很多人喜歡。
可穆麗娟卻不高興了,她覺得丈夫對她之所以很冷淡,就是因為對初戀余情未了。
而且戴望舒有點大男子主義,家里的事情也是他一人說了算,并且掌控家里收支,限制穆麗娟花錢。氣得穆麗娟說:「你再這樣,我就和你失婚。」
可戴望舒以為妻子在開玩笑,沒有悔改之意不說,還愈演愈烈。
1940年6月,穆時英被害,戴望舒因政見不和,不許穆麗娟回去給哥哥奔喪。
之后不久,穆麗娟母親也逝世,戴望舒不僅沒有告訴穆麗娟,還把報喪的電報給藏了起來。
不知道母親去世的穆麗娟,穿著大紅色的旗袍去拜訪朋友,被人嘲笑:「母親去世,還穿著大紅色旗袍,四處招搖。」
得知母親去世后,穆麗娟趕緊把母親送給她的胸針拿去當了,買了船票,帶著女兒匆匆忙忙地趕回去。
可終究還是沒來得及見上母親最后一面。
這一次戴望舒的做法徹底惹怒了穆麗娟,她提出失婚,戴望舒卻堅決不同意,竟然以死抗拒。
可失望透頂的穆麗娟再也沒有心軟。
分居后,戴望舒依然不死心,又是給穆麗娟寄日記,又是寄照片,穆麗娟一個字都沒有給他回復。
直到1943年1月,戴望舒看著沒有半點挽回的余地,便寄出了失婚協議。
羈絆七年,兩人最終分道揚鑣。1950年,45歲的戴望舒離開了人世。
好的婚姻,一定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
愛人只有在呵護與關愛下,才會長久相伴,否則再看好的姻緣,也會因為缺愛,走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