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流才子」袁克文:最強「官二代」,一生放蕩不羈,然而「初戀」竟成「父親小妾」!

珮珊 2023/02/04 檢舉 我要評論

1927年,浦家戒煙院門庭若市,眾人為了買戒煙藥紛紛排隊,生怕晚了一步,藥就沒了。倘若有人多嘴問老闆一句 「靈不靈」,老闆還沒開腔,顧客便要說上一嘴, 「靈,肯定靈,袁二爺都給打廣告了。」

袁克文

眾人嘴里的袁二爺就是袁世凱的二兒子 袁克文

袁克文,位居 「民國四公子」之首。

他溫文爾雅,舉止瀟灑,不留胡須,鼻架眼鏡,頭戴六合帽,帽上綴一顆渾圓光瑩的明珠,身著長衫,胸佩漢玉,手執煙袋,端的一副好樣貌。

作為袁世凱寄予厚望的「皇二子」,袁克文的一生,都在所謂的政治權利中心。

1882年,袁世凱奉命出兵朝鮮,幫助朝鮮國王李熙挫敗了其生父李昰應挑起的「壬午兵變」,又擊敗了親日派大臣策劃的「甲申政變」。為了拉攏袁世凱,李熙和他的愛妃閔妃將系出名門的金氏賞賜給他。

1890年,袁克文出生。按照清朝規定:駐外官員不得娶當地女子為妻妾。袁世凱為掩人耳目,將袁克文交給了大姨太沈氏撫養。在沈氏的溺愛下,袁克文養成了頑劣驕縱的性格。不過,他聰穎異常,過目不忘,自稱: 「六歲識字,七歲讀經史,十歲習文章,十五歲學詩賦,十八歲蔭授法部員外郎。」

袁家禮聘揚州名士方地山為師。這位老先生一反為人師表的做法,在教授書文金石之余,帶著年少氣盛的袁克文上入廳堂,下逐妓所,結交三教九流,應對各色人物。一番另類的教育方法,促使原本任性的袁克文更加不按常理出牌。

1905年,16歲的袁克文已經能夠幫助父親辦事,他被派往江寧處理事務。在江寧這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袁克文遇見了他的初戀——葉蓁。

葉蓁時年十三歲,容貌秀麗,像是水岸邊的茉莉花,青澀天真,她本是江寧富商家的女兒,知書達禮、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和文藝少年袁克文有共同語言。

但是後來家道中落,被迫流入青樓,歷經磨難,她的身上有一種不符合年齡的成熟。袁克文對其一見傾心,對葉蓁展開了瘋狂地追求。一個小姑娘,怎麼能夠抵抗一個多金、多才又帥氣的公子呢?

她很快就淪陷了,二人在江寧甜甜蜜蜜、許下終身。

待到分別之時,葉蓁將自己的一張照片送給他,只盼心上人莫忘記、莫辜負。袁克文一再保證自己會回來娶葉蓁,定不辜負葉蓁的心意。他將葉蓁照片貼身放置,回京路上思考了無數種方案,央求父親對二人婚事的同意。

但是見到袁世凱那張臉,袁克文嘴都沒張開,就泄氣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說,明明是公務時間,怎麼就和女人攪在了一起,還是一個青樓女子。

心里有事,回話就有些心不在焉,袁世凱問起來,袁克文許多問題支支吾吾地答不出來。這下子,袁克文徹底不敢提了。沒想到,懷里揣的照片卻掉了出來。葉蓁的美麗吸引了袁世凱,他問兒子此人是誰?袁克文一慌,竟說葉蓁是自己為父親找的美人。

袁世凱聽了大喜,之前的壞脾氣一掃而空,幾個月后,葉蓁等來了袁家的聘禮,青樓中人見財心動,哪還會問是誰,忙不迭地就把葉蓁嫁了出去。

而葉蓁還以為這是袁克文的求娶,滿心歡喜。

直到洞房花燭夜當天,她才知道,自己不是嫁給袁克文,而是成了袁世凱的六姨太。一切已成定局,揣著一口氣的葉蓁硬是坐穩了這個六姨太的位置,每日聽袁克文畢恭畢敬叫自己 「六姨母」。這段感情之后,袁克文更是放縱自己,他很少付出真心,但是對待每一個姑娘都算得上仁至義盡。

陪伴過袁克文的風塵女子,大多都會念著這位袁二爺的好。

1906年,袁克文隨父親在天津定居,在這里他認識了呂碧城。

呂碧城別說是在天津,就算是在整個民國都算是風云女子,對她的評價有好有壞,但是大多以 「傷風敗俗」一類言論居多。只因為呂碧城鼓吹女子解放、倡導女學,是有名的女權運動領導者之一。

袁克文對呂碧城神交已久,他對女子的欣賞一向是不拘于情色,對有膽識、有才氣的女子從不會吝嗇贊揚。在還沒有來到天津之時,他就從紅顏知己中聽說了呂碧城,覺得此人頗有膽識。來到天津之后,有關呂碧城的傳奇故事更多了,也勾起了袁克文的好奇心。

1907年,十八歲的袁克文正式踏入官場,任清朝的法部員外郎。

同年,和呂碧城并稱「雙俠」的另一位女權運動人物秋瑾被逮捕處死,呂碧城千里迢迢到紹興去吊唁好友,卻被當地官府發現和秋瑾來往的書信,立刻要求將呂碧城關押。這份關押公文送交上去,就到了法部,也被袁克文看見了。

他想要幫呂碧城一把,于是找到袁世凱,認為對已經頗有名望的呂碧城動手,容易導致百姓惶恐。而且,袁克文還強調呂碧城僅僅只是因為書信才被逮捕,而不是什麼確切的證據,這有違律法。

這時候袁世凱也在和一些革命派書信互通,聯想到自身,覺得袁克文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圍繞呂碧城的一場危機解決了。

後來,為了表示感謝,呂碧城特意請袁克文吃飯。袁克文風流倜儻、年輕有為,呂碧城落落大方、英姿颯爽。這一場宴席二人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袁克文起了念頭,請人來給呂碧城當說客,幫忙撮合一下二人。但是呂碧城卻沒有答應。

并非是不喜歡袁克文,只是呂碧城顧念太多。

一來,她經歷復雜,她母親曾被家人找綁匪綁架兩次,她自己也因為想要救出母親和綁匪周旋,而被未婚夫退婚。此后,呂碧城對天下男子都有些警惕,對待所謂的愛情和婚姻也不抱希望。

二來,袁克文喝花酒的習慣一直未曾改掉,即便呂碧城暗示他,若是不喝花酒,二人就能在一起,袁克文也不曾收斂。

因此,對于呂碧城來說,袁克文不是一個良人。

見佳人無意,袁克文也不是一個強硬的人。二人退回到朋友的位置,時常書信來往、飲酒聚會。直到袁克文結婚,呂碧城自覺自己身份不妥,才與之保持距離,漸漸不來往了。

1907年,袁克文為官雖然不算鞠躬盡瘁,但也算得上盡職盡責,加上父親袁世凱的名聲,慈禧太后便提出要見一見這位天才少年。

袁世凱帶著袁克文前去覲見,慈禧一見袁克文,便覺得十分歡喜,夸他帥氣、有才,前途不可限量。慈禧越夸,袁世凱的腿肚子就越軟。直到慈禧表示,要給袁克文賜婚,自己有一個侄女很好。

袁世凱打了一個哆嗦,他明白,這哪是要賜婚呀,這是盯上袁家了。被慈禧賜婚的就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這個侄女嫁進來,那就是慈禧的眼線,以后做什麼事背后都有一雙眼睛盯著。

他拉著袁克文,忙說自己的兒子已經有婚約了,馬上就要結婚了。袁克文機靈,連忙附和父親,還表示了一下自己對未來妻子的愛意,這才逃過一劫。

但是說謊容易,圓謊不易,若是袁克文遲遲未婚,慈禧見了只怕會大發雷霆。

父子二人回家就開始張羅婚事,挑來挑去,外交官劉瑞芬的孫女劉梅真就入了眼。劉家從政也從商,劉梅真的父親還是鼎鼎有名的鹽商,家財萬貫。

而袁世凱也知道自己兒子的性子,劉梅真本人更是遠近聞名的美人,還是一個大才女。家世顯赫、人也合袁克文的脾氣,沒多久,劉梅真就嫁進了袁家。

婚后,劉梅真和袁克文如膠似漆,好了大半年。但是袁克文風流本性改不了,他從來不會在一個女子身邊吊著,大半年沒去青樓、沒找外面的小情人,已經算是袁克文對妻子的尊敬了。

袁克文之后在外逍遙,回家又跟妻子濃情小意,但是劉梅真卻不吃他這一套,和袁克文時常吵架,軟的硬的一起來,就是要改掉丈夫的風流性子。

劉梅真從來沒有成功過,吵得狠了,袁克文就到外面去住,等妻子氣消了再回來。劉梅真一邊看著丈夫身邊的鶯鶯燕燕,一邊看著公公袁世凱身邊的幾位姨太,終于明白,在袁家,風流花心才是男人本性。二人一直未曾失婚,但是劉梅真對袁克文的態度卻遠不如新婚時期。

1915年末,袁世凱為了自己的利益,復辟帝制,袁世凱的幾個孩子們都十分高興,紛紛做起了皇子公主的夢。

其中大兒子袁克定表現最積極。

為此,他不惜偽造 《順天時報》,讓袁世凱誤認為民眾以及西方列強均支持復辟,這才有了稱帝的鬧劇。

對于這份假報紙袁克文早就知曉,但卻不愿意告訴父親,因為他記恨父親對其母親的不公待遇,甚至在稱帝的當天他都并未出席。

袁克定在發現他不在后,立刻差人去尋,結果在戲園子找到了人。在知道來意后,袁克文頭也不抬回答道: 「你回去告訴我爹,讓他趕緊取消這個登基大典。不知道他是中了哪門子的邪,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做這種事情。」

後來,他更是在反對袁世凱復辟的抗議書中親自署名。兒子反對老子,這絕對是滑天下之大稽,袁世凱憤怒至極卻也無可奈何,畢竟是自己的骨肉。

但這卻觸及了袁克定的利益,他下定決心要好好教育一下自己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弟弟。得到風聲的袁克文當即逃至上海,為了躲避抓捕,還找到了黃金榮和杜月笙,加入了青幫以求庇護。

黃杜二人自然是不敢得罪這位二皇子,對他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甚至給予錢財供他賭博。為了進一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袁克文又成為了青幫京津分公司高管,開始大肆招納徒子徒孫。

復辟帝制的鬧劇僅僅維持了83天便以失敗告終,袁世凱在一片叫罵聲中退位,此后的他一蹶不振。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不治而亡,葬于河南安陽。

在他的最后彌留之際,袁世凱放不下還是自己的這個二兒子,臨終前甚至托孤徐世昌。以至于當袁克文奔喪回到北京后,徐大總統竟要拿著拐杖打斷他的腿,罵他是個不學無術的不孝子。

父親的離世也使得袁克定做皇帝的夢想徹底破產,平靜下來后和弟弟袁克文關系也有所緩解,幾個兄弟在瓜分完袁世凱的家當后便各奔東西。

袁克文共分得10萬大洋外加幾處房產,習慣于揮霍無度的他拿著這筆錢混跡于各大賭場,出入于煙花柳巷之地,購買了大量文物古玩,最終坐吃山空。

但他畢竟有著袁皇帝之子的身份,手頭困難之時張作霖與張宗昌紛紛遞來橄欖枝,邀請其前往任職。美其名曰是擔任高級參議,實際不過相借助他的名氣罷了,袁克文對于此類邀請一律拒絕,表示自己絕不涉獵政治。

1931年,袁克文突然染上了猩紅熱,高燒不退,最終于天津病逝。由于他的揮霍以及賑災義舉,他死后全部身家僅僅是筆筒中的20塊錢。

1931年3月,來自于五湖四海的4000多人在天津參加了他的葬禮。在送葬人群中,有社會名流,有文人墨客,還有販夫走卒,甚至有青樓名妓。 《大公報》《北洋畫報》先后刊登了訃告。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