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福梅,提起這個人,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是何許人也,可提起她的丈夫,大家一定會知道,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蔣中正。這兩個人是什麼關系呢?答案是夫妻關系,而且是原配夫妻。至于大家熟知的蔣夫人宋美齡,并不是蔣總統的原配。雖然蔣中正本人并不承認他與原配的夫妻關系,但事實擺在那兒。
合照
毛福梅是蔣中正的同鄉,兩家隔得不太遠,且都是奉化當地的富豪人家,當時可以說是門當戶對。
于是,在1901年,19歲的毛福梅和14歲的蔣中正正式結為夫妻。
兩人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毛福梅是一個傳統女性,遵從封建禮教,除了女工做得好,沒什麼其它優點。而當時的蔣中正已經進了學堂,接受了西式教育,看不上沒有文化的毛福梅。
兩年以后,蔣中正到奉化縣城上學,他帶上了自己的妻子毛福梅。一方面是想讓毛福梅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是想讓毛福梅接受現代文化教育。
就這樣,在蔣中正上學的同時,21歲的毛福梅也進入當地的一家女子學堂,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學生。年齡偏大的毛福梅,跟一群孩子共處一個學堂,可以說是很尷尬。
但為了學文化,為了讓自己成為丈夫眼中的新女性,她堅持下來。
毛福梅
可惜好景不長,本性頑劣的蔣中正在學校里頂撞師長,不斷制造事端,最后被學校開除了,于是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奉化老家。
在家鄉,蔣中正和毛福梅過了兩年安穩日子,這可能是毛福梅的理想生活,有丈夫陪伴在身邊,等有了孩子后相夫教子,一家人平平淡淡過一輩子。
可不安分的蔣中正提出要出國留學,學一點真本事,回來后光宗耀祖。家里人本來不同意,奈何蔣中正鐵了心要出去,而且毛福梅也支持自己的丈夫出去闖一闖。
于是蔣中正在1906年來到日本軍校留學,成為他日后飛黃騰達的新起點。
令毛福梅想不到的是,蔣中正自從留學日本后,便很少回到自己身邊,即便是寒暑假,蔣中正也很少回家,而是跑到上海,在這個花花世界里尋找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此期間,善于鉆營的蔣中正成為孫中山先生的衛士,經常伴隨先生左右。他也因此結識了很多社會人物,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左右逢源,于是就呆在上海不走了。
雖然毛福梅牽掛思念自己的丈夫,但作為一名傳統女性,她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反倒是蔣中正的母親王采玉著急了,她帶上毛福梅,來到上海找到蔣中正,讓小兩口團聚在一起。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毛福梅為蔣中正生下了兒子蔣經國,這個蔣中正唯一的骨血嫡子。毛福梅以為有了兒子,就可以拴住丈夫的心,就可以留住丈夫的人,可現實卻讓她始料不及。
就在蔣經國9歲的那一年,蔣中正突然提出要跟毛福梅失婚,好好地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變故呢?
原來此時的蔣中正已經混得相當不錯了,平時結交的都是所謂的社會名流,家里經常接待一些有身份的人物,每當這個時候,他就會嫌棄毛福梅這個鄉下婦女上不得台面。
說毛福梅不懂待客之道,不懂得交際,給不了他任何幫助。更關鍵的是,蔣中正此時認識了一個叫陳潔如的姑娘,這位陳潔如是一名現代女性,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出身當地富商之家,加之年輕貌美,一下子就把蔣中正給迷住了。
于是蔣中正開始瘋狂追求起了陳潔如,使出了各種手段,終于俘獲了少女的心。
但此時陳潔如的家長出面了,她家里經過一番調查得知,蔣中正年齡偏大,已經三十多歲了,而自己的女兒陳潔如當時才只有十四歲。
更關鍵的是他已經結婚有子,是個有家庭的男人,堅決不答應女兒同蔣中正繼續來往。
蔣中正 陳潔如
面對陳潔如家人的質疑,蔣中正決定拋棄自己的結發妻子,讓自己恢復單身,以便為追求陳潔如創造條件。
于是開始做休妻的準備,但毛福梅除了沒文化,其它挑不出什麼缺點。恰在此時,蔣中正的母親病重,蔣中正趕回老家伺候母親。
在此期間,他給毛福梅的哥哥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們夫妻兩個現在生活很不幸福,彼此沒什麼共同語言,還經常吵架,他要同妻子失婚。
消息傳出,立刻遭到了眾人反對,蔣中正的母親王采玉,以及整個蔣氏家族都反對他們失婚。作為當事人的毛福梅,是一位標準的傳統女性,她雖然性情溫和,但對于丈夫提出的失婚要求,她堅決不答應。
幾個月后,蔣中正的母親去世,他辦完喪事后給毛福梅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自己的母親已經不在了,他也沒什麼牽掛了,他要投身自己的革命事業去了。
為了不牽連家人,他決定解除與毛福梅的婚約,以免禍及家人。這其實就是蔣中正給毛福梅的一封休書。
蔣中正的失婚理由說得冠冕堂皇,但依然遭到了毛福梅的拒絕,蔣氏族人也反對蔣中正的一意孤行。
蔣中正不管妻子是否同意,認為自己已經解除了婚約,是一名「單身青年」了,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于是他離開家鄉,去往上海,而毛福梅在蔣氏族人的支持下,依然以蔣夫人的身份居住在蔣家大院里。這是她的第一次被失婚。
來到上海的蔣中正,向陳潔如的家人表示自己已經失婚,要迎娶他們的女兒。陳家人看蔣中正態度堅決,而自己的女兒也對蔣中正有感情,就答應了二人的婚事。
蔣中正擔心有什麼變故,就急急忙忙在母親去世當年的年底,與陳潔如在上海舉行了婚禮。按照當時的風俗,蔣中正應該回到奉化老家再次舉辦一場婚禮,使陳潔如正式成為蔣家的一員。
蔣中正擔心自己將陳潔如領回家后,會和毛福梅發生沖突,但賢惠的毛福梅沒有大吵大鬧,反而欣然接納了這個「小妹妹」。
并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了蔣中正和陳潔如的婚禮,并引領新人到剛去世不久的婆婆王采玉墳前燒香。
毛福梅的寬容大度贏得了眾人贊嘆,她自己也以為自己就會以蔣氏夫人的身份平靜地生活下去。
但這種平靜僅僅過了不到七年,他再次被蔣中正提出要失婚,而且這次鬧得動靜更大。
原來在這一時期,蔣中正憑借陳潔如家人以及其它國民黨元老的支持,徹底贏得了孫中山先生的信任,逐漸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人物。
蔣中正本人的野心也再次膨脹起來,他有了更長遠的目標,有了更高的追求。
就在此時,他遇到了能幫助他實現野心和目標的人,那就是宋美齡。作為舊中國的四大家族之一的宋氏家族,在當時的社會上影響很大,如果能得到這樣家族的幫助,無疑會讓蔣中正的個人事業步入快車道。
但這樣的大家族不是那麼輕易答應的,最大的理由就是信奉基督教的宋美齡只接受一夫一妻,不會答應蔣中正還會與其他女人有瓜葛。
蔣中正是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他立刻開始采取行動,首先是讓 單純的陳潔如遠赴美國,離開自己的身邊,并申明陳潔如不是自己的妻子,側室而已。
然后他又回到家鄉,再次正式向毛福梅提出失婚,這次他的態度更加強硬。
蔣氏族人也懼怕如今頗有實力的蔣中正了,不敢再有人為毛福梅說話了,勢單力薄的毛福梅陷入了絕境。
面對殘酷的現實,無奈之際,毛福梅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兩人失婚后她可以繼續住在蔣家大院里,失婚不離家。在這位傳統女性心中,認為只要自己繼續居住在蔣家,就還算是蔣家人,就不算是被趕出家門。
蔣中正高調失婚后,終于達到了迎娶宋美齡的目的,此后在宋氏家族的助力下,他一步步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而被他拋棄的原配夫人毛福梅,漸漸沉寂下去,直到有一天,一封登上報紙的信,又讓她來到世人面前。 這次不是以蔣夫人的身份,而是以一名母親的身份出現的。
這次事件的起因發生在1935年,當時在蘇聯求學的蔣經國忽然在當地報紙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為母親的一封信」。
文章中提到在蔣經國年幼時,蔣中正虐待毆打自己母親的往事,直接把蔣中正比作仇敵,為母親當年的遭遇打抱不平。
文章一經刊發,立時引起轟動,普通大眾才第一次知道蔣中正還有一名原配夫人,而且受到了蔣中正的不公正待遇。
1937年,蔣經國攜自己的妻子回到中國,他們首先拜見了父親蔣中正,當時的蔣總統給自己的兒媳起了一個中國名字——蔣芳娘。
當蔣經國回到老家奉化,看望自己是母親毛福梅時。毛福梅得知自己的兒媳中國名字時,感覺有點土,于是改為蔣方良。
從一個人名就可以看出,沒有文化的毛福梅,格調要比當總統的丈夫要高。看到兒子長大成人,而且也已經娶妻生子,毛福梅內心無比幸福。
當她得知蔣經國跟妻子還沒有舉辦正式婚禮,當即決定要補辦,并且要按中國傳統習俗來辦。已經貴為元首的蔣中正,也出現在婚禮現場,毛福梅與蔣中正并立而坐,接受一對新人的禮拜。
此時的毛福梅,終于從往日的陰霾中走出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可造化弄人,兩年之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毛福梅,在一次日軍飛機轟炸中不幸遇難。
當時她本已逃出家門奔向了防空洞,可她想起還沒有鎖門,便又返回家中,此時一枚炸彈在附近爆炸,炸塌了一段院墻,把毛福梅壓在了下面。當第二天被人們發現時,毛福梅已經死亡,享年57歲。
這樣一位賢惠的妻子,這樣一位含辛茹苦的母親,這樣一位守婦道尊禮教的傳統中國女性,從默默無聞到成為前國母,再到默默無聞,最后慘死在日寇的炸彈下。
她生前經歷了無數磨難,死后又留給活人一個難題,那就是她的墓碑身份該如何題寫。因為她已經與蔣中正失婚,不能算是蔣家人,她也早早從毛家嫁出去了,也不能算毛家人。
最后生為人子的蔣經國接受了別人建議,在墓碑上題寫了:「顯妣毛太君之墓兒經國敬立。」的字樣,也算是告慰了母親的在天之靈。
同樣因為毛福梅的特殊身份,她的葬禮雖然隆重,但既不發訃告,也沒有在報紙上發布消息。
官方說法是為了避免給日寇留下宣傳的口實,所以采取了保密發喪的辦法。但知曉內情的人都明白,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現在的總統夫人不高興,宋美齡一直都是以蔣夫人的面目出現在各種社交場合,她不能接受在她前面還有一位蔣夫人的事實。
所以在蔣中正的直接授意下,毛福梅的身后事被低調處理,可憐生前被數次打擊,死后也沒有得到公正待遇。
直到1947年,兒子蔣經國才為自己的母親補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蔣中正、宋美齡、陳潔如等也都參加了此次儀式。
事后蔣中正曾單獨到墓前上香祭拜,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有毛福梅的位置的,只不過為了達到自己的個人目的,只能委屈自己的結發妻子了。
真正牽掛毛福梅的還是他的兒子蔣經國,蔣經國年輕時在蘇聯呆了十多年,回來沒多久母親就去世了。沒能在母親身邊盡孝,一直是蔣經國心中的疼,但因為宋美齡的存在,他又很難去彌補這種遺憾。
1949年,當蔣經國隨父親逃離大陸時,生前最后一次來到母親墓前,他放聲痛哭,為自己的委屈痛哭,也為母親一生所受的委屈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