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躺在病床上,氣若游絲,她希望見丈夫一面,可護士卻以夜深為由,拒絕了她,并安撫她好好睡覺,但誰也沒想到,她在凌晨就離開了人世。
這個女人,就是用了大半生為國效力的,民國才女林徽因。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福建閩侯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16歲時跟隨早年留學日本的父親,前往歐洲游歷。
或許因為年紀輕輕,就見過了世界的模樣,她的成就也讓人仰望。
她是才女。
16歲享譽詩壇,有很多代表作,其中以寫給兒子梁從誡的《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出名。
她是建筑師。
20歲考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筑系課程,畢業后跟隨丈夫梁思成一起前往歐洲考察建筑,回國后便進入東北大學創辦建筑系。
她更是古建筑領域開山鼻祖一般的人物。
從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跟隨丈夫梁思成一起,冒著戰火的威脅,走遍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00多處古建筑物。
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起,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也有建筑史,也有無數需要被記錄和保護的古建筑。
1.人生最后的高光
1950年,林徽因參加了國徽圖案的設計工作。
一次次地構思、一幅幅地描摹、一版版的推翻……
匯報、講解、聽取意見、更改完善……
而此時,她的身體已經無法負擔沉重的工作。
林徽因的身體不好,20多歲就患有肺病。 日軍侵華時,無數友人邀請她出國避難,可她卻堅定和祖國站在一起,共赴國難。
她在李莊避難,可這里條件艱苦,連維持病情的藥物也時常短缺。
抗戰時的艱難,留給林徽因的,是畢生的苦痛。
設計國徽時,林徽因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她吃得很少,入睡很難,每天都要靠著藥物才能勉強安睡。
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嚴重,到了后期,藥物都無法緩解她的痛苦。
為了讓妻子更好受, 梁思成承擔起了維持居室的溫度的重任。
每年入秋之際,梁思成都會用牛皮紙,將房間的墻壁、天花板全都糊起來。
一個火爐也是不夠用的,每一天,屋子里都必須同時點好幾個火爐供暖。
可即使是這樣周全的保護,也只能讓林徽因喘得不那麼厲害而已。
國徽設計結束后沒多久,林徽因又接到了設計制作景泰藍等工藝品的任務。
她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或者說,她更愿意用工作來使自己忘記疼痛和虛弱。
她開始實地走訪景泰藍的制作,而在走訪過程中,老藝人哭著對她說: 「求你,救救景泰藍吧!」
原來,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復雜,生產成本高,加上設備和材料簡陋、銷售不暢,正瀕臨停業失傳。
林徽因不忍心,便帶著學生,為景泰藍設計了一批新的圖案,助力景泰藍工藝突破瓶頸,與時代結合。
她還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主要承擔了設計碑座飾紋和花環浮雕的任務。
此時的林徽因,已經病得下不來床。
但她不敢休息,像個上滿發條的鐘表,逼著自己繼續發光發熱。
下不來床,她就在臥室安放了兩張繪圖桌。
提不動筆,她就找來建筑系應屆畢業生做助手。
她為碑座和碑身設計了全套飾紋,每一處的設計,都藏著她對祖國的祝福和對英雄的悼念。
這一年,她的兒子梁從誡19歲。在他的回憶中,母親的床邊總有數不盡的紙片,上面刻畫著靈感襲來的每一份紋飾,就像音樂家們匆匆記下的幾個音符、一句旋律。
可遺憾的是,這終究是一支未能完成的樂曲。
林徽因完成了自己的設計,卻終究沒有見到1958年建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2.帶著遺憾離開
1954年8月,林徽因突然接到了女兒梁再冰的電話,她以為女兒出了事,可女兒卻只是和母親閑話家常。
此時的梁再冰,懷著身孕,關心著母親的身體,而林徽因也殫精竭慮地算著女兒的預產期。
掛斷電話,林徽因突然懊悔起來。
她想起來這天是女兒26歲生日,本想打回去,卻又被耽擱,后就忘得一干二凈。
林徽因察覺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記憶力也大幅下降,可她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連躺在床榻上也固執地和病魔較量。
但這年秋天,林徽因就病倒了,瘦骨嶙峋,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53歲的梁思成,寸步不離守著妻子,可一陣流感襲來,兩人同時患上肺結核,也幾乎同時住進了同仁醫院。
他們的病床在隔壁房間。
梁思成的身體底子好,很快就康復出院了,可林徽因這一倒下,就再也沒能起床。
女兒梁再冰生產在即,更無法陪在父母身邊。
換言之,林徽因生命最后的時光,絕大多數都是獨自安靜地躺在病床之上。
1955年3月下旬,梁再冰出了月子,到同仁醫院看望父母。
林徽因很開心,還拉著護士炫耀道: 「你們快看我的女兒,她的身體和臉色多好啊!」
她為女兒的健康感到由衷地高興。
可梁再冰卻從母親蒼白的面容上觸摸到了離別的涼意。
她很自責,為什麼沒有早一點意識到母親病情的嚴重程度?
她忽然想到,母親還沒有見過外孫的模樣,便忍住眼淚,匆忙回家與丈夫于杭抱著剛出生的兒子曉東趕往醫院,想讓林徽因看看健康可愛的外孫。
可無論梁再冰如何哀求,護士都不讓嬰兒進入病房。
肺結核是傳染病,就算父母許可,醫院也不敢拿孩子開玩笑。
最后,梁再冰帶著孩子扎進了路邊的照相館,想給孩子拍個照,再拿給母親看。
可洗照片的速度太慢,追不上林徽因生命流逝的速度。
女兒梁再冰還沒拿到孩子的照片,就聽到了母親病危的消息。
這一年3月31日深夜,一直處于彌留狀態的林徽因,突然用微弱的聲音對護士說:「我想見見梁思成,我有話對他說。」
可護士卻想也不想就回答: 「夜深了,有話明天再談吧。」
可誰也沒想到,這竟是訣別。
林徽因再也沒有力氣等待了,這天凌晨,她就悄無聲息離開了人間。
這一年,她51歲,彌留時的最后愿望,是看一看自己的愛人。
可終究,她沒有等來最想見的人,最想說的話也再無人知曉。
而這件事,也成了梁思成生命中最難熬的遺憾。
3. 林先生千古
世人熟知的林徽因,是那個在愛情中游走的民國才女。
16歲時,她和詩人徐志摩相戀;24歲時,她嫁給了才子梁思成;人到中年,她迷倒了哲學大師金岳霖……
她被冠以「茶媛」、「交際花」等污名,卻不知,這一切都是她去世7年后,梁思成續娶的林洙故意散播的謠言。
作家,是林徽因最不值一提的身份。
在此之外,她是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建筑學系的奠基人,能夠熟練運用中英雙語創作,能繪制出建筑書上最精確的圖案,同時為古建筑配上最有詩意的解說文字。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林徽因以女性的堅韌和柔軟,活出了不遜色于同時代男人的成就。
她值得我們尊敬。
她的人生是成功的,年少母親不受寵,她靠著自己得到了父親的寵愛;她嫁給了青梅竹馬的梁思成,得到了一生的陪伴和愛重。
她事業有成,橫跨建筑學和文學,成就至今讓人仰望。
她的孩子都很有出息,女兒梁再冰為新華社高級記者,兒子梁從誡是歷史學家、環保人士。
月明風清里,花港觀魚的她,在怡人的光影中,披著風露所贈予的層層色彩,生動活潑,衣袂飄飄,如一切都未發生般輕靈與邈遠。
無論如何,我很慶幸,我比緋聞先認識她。
林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