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美人」陸英:嫁妝排滿十條街,16年14胎,36歲卻因拔牙離世,四個女兒「名揚民國」

草莓醬 2022/12/20 檢舉 我要評論

1906年合肥城內的某天,蜿蜒數里的紅妝隊伍排了十條街,熱熱鬧鬧地進了龍門巷有名的官宦之家張家。

新嫁娘豐厚的陪嫁,讓全城的人都為之咋舌:

成套的紫檀木家具,精雕細琢、流光溢彩;床桌、器具、箱籠、被褥、衣物等一應俱全;金銀首飾、翡翠玉器更是不計其數,就連掃帚、簸箕都是成套的,每把掃帚上全都掛了銀鏈條……

新娘子入了新房,坐床撒賬后媒婆掀開了她的紅蓋頭,鳳冠下的纓珞一挑,看熱鬧的人都眼前一亮,新娘子太漂亮了!

只見她一張粉臉嬌怯怯,生一雙微微上挑的鳳眼,眉如遠山含黛,目似秋水橫波,整個人美得像從畫上走出來,光芒四射。

在眾人一片的贊嘆聲里,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卻忍不住惋惜道: 「太露了,留不住,會不長壽的。」

大喜的日子,那麼多祝福都沒能淹沒這句「不吉利」的話,誰能想到多年以后會真的一語成讖呢?

這位剛剛21歲的妙齡新婦,受過高等教育也接受過新文化的洗禮,卻在往后的16年里前后懷了14胎,存活下了四姊妹、五兄弟9個孩子,于1921年10月16日撒手人寰。

四姐妹:張允和(前左)、元和;兆和(后右)充和

她的四個女兒,便是近代史上鼎鼎有名的名媛姊妹團「合肥四姐妹」——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以及四妹張充和。

其中的張兆和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她的丈夫便是一代文學巨匠沈從文。

張家四姐妹的盛名,也讓她們母親陸英的故事被廣為流傳。

一位偉大的母親,十六年的時間里馬不停蹄地生育,最終將生命定格在了36歲。

生如夏花,人生瞬華。且讓我們走近陸英,走進她的世界,去理解她所處的時代以及她的命運。

陸英女士唯一單人照

陸英祖籍合肥,是鹽商世家,因為父親任職揚州鹽務官,便舉家搬遷了去。

俗語‬說「兩淮鹽,天下咸」,‬揚州靠近沿海地理‬條件‬得天獨厚‬,自唐朝以來就是全國鹽業的‬貿易中心,乾隆‬皇帝都‬感嘆‬過‬「富哉商乎!吾不及也」,所以‬清朝‬時期‬這‬兩‬淮‬鹽商到底‬多‬富有‬,大家都能‬想象‬。‬

正因為不差錢,陸英才有了那花了整整一年時間置辦的「十里紅妝」來‬陪嫁。

陸英在家行二,雖不是唯一的孩子,但備受寵愛。自幼起接受禮儀和文化的教育,小小年紀便能在家協助母親料理家事,加上陸英聰慧得體,外人說起,都知道陸家的二小姐端莊賢淑。

陸英的父親是當時的鹽務官陸靜溪,因為要到揚州上任,于是便買了揚州張氏家族的宅子,一來二去兩家也就熟絡了起來。

張氏一族總共有上百人,人丁比較興旺,而這一切的榮光要從張樹聲這一輩開始,也就是陸英丈夫張武齡的爺爺。

張樹聲當時投靠了朝廷重臣李鴻章,因為其鎮壓叛軍有功,被大清朝提為封疆大吏,一路開綠燈,升到了直隸總督的職位上,自此之后張家日漸興隆起來,擁有了上萬頃的土地,每年能收‬十萬擔租。

全國各地都有張家的地產,隨后又跟李鴻章結了姻親,可以說是權勢頗大、家財萬貫的煊赫之家。

張武齡(后改名為張冀牖)

張樹聲生有9個兒子,長子張云瑞年近四十仍膝下無子,于是便將五房所生的一個男孩過繼到了長房。

張云瑞不惑之年才感受到抱子之樂,給這個孩子取名為繩進,字武齡,有「繩其祖武」之意,希望他能像祖父張樹聲一般光耀門楣。

僅僅八年之后,張云瑞便病逝。長房長孫,加上這一脈實在男丁凋零,唯一的「繼承人」張武齡自是被家族寄予厚望。

合肥自來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轉眼張武齡長成十七歲的俊秀少年,到了適婚之年,遴選一個門當戶對、優秀能干的妻子是當務之急, 只有賢惠能干的當家主母,才能負擔起張家繁重的后宅事務。

張家姐妹們在下棋娛樂

張家與陸家素來交好,一個官宦世家,一個富貴名門,兩家若能結為秦晉之好,自然錦上添花。

陸英并非陸家女兒里最美最年輕的,但性格穩重、能力突出,張家人很是滿意,托媒人定下了這個年長張武齡4歲的媳婦。

載滿嫁妝的船只從揚州出發,帶著忐忑的陸英遠離家鄉,駛向她未知的命運。

陸英嫁進張家后,要面對什麼情況呢?

彼時張家興起的第二代相繼去世,張武齡、陸英夫婦便成了第三代的頂梁柱。除了要照顧三個寡婦婆婆外,還要照顧父輩遺留下來的母親、嬸嬸,以及同族旁支的嬸嬸、婆婆們。

張家四姐妹:左起充和、兆和、允和、元和

龐大的家庭里,管理仆傭工人、人情往來、賬務支出等,各方各面都要打點的面面俱到。

二女張允和在她的家庭回憶錄中提到,她年幼時每天光吃飯就有近四十人,母親(陸英)樣樣事做得周到妥帖,從不失禮。

在陸英的操持下,大家庭總是一團和氣,井井有條。

幾位婆婆年輕時沒能夠給張家開枝散葉,到陸英這便尤為關注,希望她夫妻二人能將家族的香火延續下去。

陸英的四個女兒,于1907年至1913年間出生,婚后次年,長女元和便呱呱墜地。作為張武齡的第一個孩子,婆婆們雖重男卻不輕女,對她疼愛有加。

1928年元和讀大學時期

1909年7月,二女允和出生。陸英這次生產吃盡了苦頭,因為產程過長加上臍帶繞頸,允和生下便氣息奄奄。

元和與允和之間,陸英夭折了一個男孩,長輩們盼孩子已經盼得快要發瘋了。所以大祖母用盡方法,最后讓一個仆婦往嬰兒臉上足足噴了108袋煙,花了9個鐘頭才救活了過來。

僅僅兩個月后,陸英便懷了三女兆和。1910年兆和出生時,陸英忍不住大哭,本來全家人翹首以盼都覺得會是個男孩,幾位祖母臉色都不好看。

張兆和與沈從文

兆和晚年回憶起還說「我命中注定是不受歡迎的女孩,在姐妹中無足輕重,沒人疼、沒人關心」……

兆和后邊生了一個弟弟,但是臍帶出血夭折了。1913年5月17日,四女充和出生。

充和不足1歲、剛剛斷奶時,就被陸英送給合肥二房寡居的叔婆做了孫女

因為充和的奶媽突然回鄉,她便日夜啼哭,陸英腹中又有了長子宗和,侍奉長輩、照顧孩子、各種家庭事務,她實在分身乏術。

自1914年到1921年,除去夭折的,陸英先后為張家生育了五個男孩: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真正以一己之力讓長房這一脈人丁興旺了起來!

張武齡和6個兒子

張武齡好讀書,喜購書,把畢生的熱忱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中去。他主張男女平等,認為女子不應當依靠男子,要能獨立生活。

1917年舉家搬遷至蘇州后,他創辦了樂益女中,免費讓貧窮的女孩接受教育,女校維護所需的資金、老師們的工資,都是他的私人財產支付。

陸英默默支持丈夫的事業,盡己所能將后方的家庭經營好。

她和丈夫一樣,對子女教育都極重視。陸英擁有自己一個小書房,和丈夫的大書房隔窗相對,中間隔著個長著芭蕉的小院,她常在書房里記賬、寫字。

左起:兆和、寅和、萬老師、宗和、允和、元和

夫妻倆對古文和新學一視同仁。女孩們有一位老先生專教古文,一位王先生既教古文,也教新書;稍大些又請了女先生萬老師教算學、自然、音樂、體操、舞蹈等;此外還有兩位刻蠟版、抄講義的先生。

陸英兒女多,家務忙,還要管合肥的田租賬目,忙不過來,因此不得不把孩子交給「干干」們照料管教。

在張家,每個孩子斷奶后請的貼身保姆都叫「干干」。

干干都是貧窮且寡居的苦命女人,大字不識,陸英便在干干中推行識字運動。每個小主人都要督促和「指導」各自的干干認字。

兆和的干干姓朱,每天會幫陸英梳頭。陸英便趁早晨朱干干為她梳頭時,排開二十個方塊字在桌上,一面梳頭,一面教朱干干認字。

光華大學時的張允和

張家的讀書風氣很濃,連保姆們都愛讀書。兆和嫁給了沈從文后,娘家保姆去看望三小姐,順便就將沈家書房里收藏的巴金、茅盾的新作讀完了,走時還點評說:「不過如此」……

陸英對人之愛,不分主仆,知人善用,待下人寬厚敦睦。

她的言行也影響著兒女們,孩子們無論吃什麼都要分給保姆一半,多年以后張家姐弟回憶起他們的「干干」時,仍情真意切。

張允和寫《我的母親》時,就提到:

「母親忠厚而多才,在她的管理下,大家庭總是平和安穩,從未有過小孩子打架罵人、傭人鬧糾紛,甚至連男工、女工談戀愛的事情都沒有發生過……

張充和

陸英雖然盛年早逝,但她留給子女的美德傳承,卻是不可抹煞的一筆精神財富。

1921年10月16日,秋風瑟瑟。

蘇州胥門壽寧弄8號的張家,一大群孩子跪在陸英的床兩邊,哭著喊叫,周圍的人都拭淚不止。

孱弱的陸英看著年幼的子女們,最小的寰和還在搖籃里,眼中淚珠滾滾而下,滾到蓬松的鬢邊、耳邊……

臨終之前,陸英理清家中財物,因為張家富庶用不上,她將嫁妝剩余全部退還給了揚州娘家。

陸英的九個兒女

又把九個孩子的保姆和奶媽都叫到身邊,每人給了200大洋,要他們保證日后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一定要堅持把孩子帶到十八歲。

保姆們感念陸英,遵從她的的遺愿,都陪伴自己負責照顧的孩子到了十八歲。

根據允和的回憶錄,陸英是在生第十四胎后因拔牙引起血中毒而死的!

十六年里,陸英不斷地透支自己的身體生育,幾乎每次一出月子就又懷孕。

我們無從判斷她的死亡是否與不間斷的生育有關。多年之前,養在深閨的女子鳳冠霞帔坐在行往合肥的嫁船上,不知是否想過自己會有這般的人生呢?

張允和、周有光結婚照

即便開明如張武齡,他給女兒們的名字都帶「兩條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暗寓長大以后都要離開家;兒子們的名字卻都帶個「宀」(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表示男孩是留在家里的頂梁柱。

我們無法脫離時代的認知限制,去評判當時的價值觀。僅僅從四姐妹的教育上來看,張武齡夫婦已經領先于當時大多數的人。

一年之后,21歲的韋均一嫁給了張武齡,成為9個孩子的后媽,生育了最小的弟弟寧和。

活著的人,人生總要繼續。

陸英這一生端方明禮,長輩夸她、同輩贊她、幼輩服她,獨獨忽略讓自己停下來喘口氣。

張元和與顧傳玠結婚照

但從一個母親的角度而言,她這一生又是無比成功的!

張家四姐妹知書達理,昆曲、書法、丹青、詩文無一不精,被譽為「最后的大家閨秀」。

著名文學家葉圣陶都曾經說過:「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長女元和,精昆曲,其夫為昆曲名家顧傳玠;次女允和,擅詩書格律,嫁與「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三女兆和是編輯,夫為一代文豪沈從文;四女充和通書法,執教于耶魯大學,夫為美籍漢學家傅漢斯。

張充和與傅漢斯結婚照

姐姐們的盛名掩蓋了弟弟們的光芒,其實文學家宗和、詩人寅和、作曲家定和、植物學家宇和、教育學者寰和,均在各自領域富有建樹。

后母所生育的寧和也是出類拔萃的音樂家。

兒女們的成功離不開母親陸英的付出與犧牲,更離不開張武齡這位民國教育家開明的家風和對教育的透徹理解。

詩人卞之琳愛慕充和,寫下過著名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陸英并不需要我們這些局外人惋惜,她也有自己的風景,就像她透過芭蕉葉看向丈夫的書房,就像她書桌上的銅鎮尺,上面刻著的七個字:

「愿作鴛鴦不羨仙」……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