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說起蘇州的九如巷,有一戶人家不得不提,這便是走出了四位民國頂級才女的張家。著名作家葉圣陶曾夸贊張家四姐妹:
「蘇州九如巷張家的四姐妹,不管誰娶了她們,都會一生幸福。」
這一評價,足見四位才女在近代文化界的口碑之高。
除了四位才貌雙全的姐妹之外,張家這一代還有六位兄弟,都在各行各業成為翹楚。
如今,各支后代已然在全球各地生根發芽,離家鄉那條窄窄的九如巷越來越遠。
不過,在家族眾多的兄弟姐妹中,有一位多年來雖然四處輾轉,卻從未離開家鄉,定居他處。
九如巷張家老宅的最后一位「守護者」,便是嫡母陸英所生的9位子女中年紀最輕的一位,「小五」張寰和。1921年,母親陸英因拔牙所致的敗血癥病逝,彼時的張寰和年僅三歲,便失去了生母的照拂。 正所謂長姐如母,母親離世后,四位姐姐便成為了張寰和的保護傘。尤其是三姐張兆和,每次上街出門都會帶上小弟一起,拿自己積攢許久的零花錢為弟弟買單,請他喝那時剛剛興起的汽水。後來,張兆和最疼愛的張小五逐漸長大了,有了自己的零花錢,他終于也可以大方地掏出錢來,請姐姐也喝一瓶汽水。1932年,被父親送去上海念書的張寰和回到蘇州老家過暑假,回家時突然發現家中多了個男人。這個男子,正是二姐鼓起勇氣帶回家「見家長」的男友,彼時還未成名的作家沈從文。
第一次見面,對于女兒的這位心上人,父親張武齡并不滿意。
他出身湘西農村,只有小學學歷,怎麼看也配不上自家的寶貝閨女。這次登門拜見未來岳父,尚未發跡的沈從文也是心中沒底,見了誰都是怯生生的,不敢主動搭話,生怕說多錯多。 縱觀整個張家,唯獨這個晚些到家的小男孩,對初次見面的沈從文最為親切。聽說沈從文是作家,夜里張寰和便主動請他給自己講故事,讓沈從文的才華和見識得以施展。
白天三人一同出去玩耍,張寰和還主動掏出自己珍貴的零花錢,給沈從文也買了汽水,充分表達了自己對這位未來姐夫的認可和喜愛。 可以說,自從取得了小舅子的認可之后,沈從文才更加堅定了繼續追求張兆和的勇氣。
不過,張寰和與這位三姐夫的緣分,還遠不止于此。
抗戰前夕,張寰和考取了自己向往的復旦大學新聞系,決心將來投身報業。
然而沒過多久,七七事變爆發,數月后上海也隨之淪陷,各大高校被迫停課。
無奈之下,張寰和只得倉促離校,輾轉回到家鄉避難。
經過了短暫歇息,張寰和決定重啟求學路,前赴武漢大學借讀,至于原因很簡單:
「你們放心,三姐夫就在這里教書,我們互相照應!」
二人在武漢時的住處,就在風光秀麗的東湖畔,與同住的另外三位青年關系甚篤。
一日,五人決定將住處更名為五福樓,就在此處結拜,以年齡論排行。
從此之后,張寰和不再管沈從文叫姐夫,而是改口叫「二哥」。
自此,這聲「沈二哥」,張寰和一叫便是50年。
此后數年間,由于各自際遇不同,張家諸位姐弟也都天各一方,于海內外各自生根發芽。
然而,沈從文夫婦與張寰和從未斷過聯系,即便特殊時期通訊不便,也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1976年,由于唐山大地震突襲,沈從文夫婦決定舉家南下,回蘇州小住一陣子,這才與張寰和一家重聚。為了照顧好遠道而來的三姐一家,張寰和夫婦仿佛宴請貴客一般,每日都在廚房忙個不停。
每天凌晨天不亮,張寰和就去市場搶購新鮮的食材,就連沈從文的兒子沈龍朱都笑稱:
「我們也只敢小住兩個月,若是再久了,五舅夫婦非得累出毛病來!」
戰亂平息后,張寰和繼承起了父親的衣缽,把因戰亂停辦許久的樂益女中重新支撐起來,時常在校園中背著自己心愛的相機,為學生們拍照留念。
此后多年,他又輾轉于蘇州的各級中學,當了數十年校長,可謂桃李滿天下。作為張家姐弟中唯一留守在九如巷的一位,張寰和自退休后仍一直堅持整理家中影像,收集檔案資料,為史志部門燃燒余熱。
晚年的張寰和,行動逐漸不便,卻始終不肯搬離九如巷的老宅,還將9位兄弟姐妹的名字悉數加在了房產證上。
這間并不寬敞的院子里,有父親抱書漫步的閑庭小徑,有至今未曾干涸的古井,還有那棵自他年幼時父親親手種下的無花果樹……
他還說,每到午夜夢回時,總能聽到童年時兄弟姐妹們嬉笑玩鬧的聲音。
2014年,在蘇州城中漸漸吹起的秋風里,張寰和安詳離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