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婉兒還不來看我?怪我虧欠她太多…」
1925年,病入膏肓的孫中山曾反復呼喚一位女子,可直到臨終,也未能如愿相見。
孫中山口中的「婉兒」,并非舊日的哪一位紅顏知己,而是他與發妻盧慕貞所生的二女兒孫婉。
而他所提及的「虧欠女兒太多」,則源自于一段棒打鴛鴦的往事。
左起:姐姐孫娫、孫中山、孫婉
與兩位兄姐不同的是,孫婉于1896年出生于檀香山時,父親孫中山便已不在身旁陪伴,幾乎缺席了孫婉的整個童年。
彼時的孫中山,正在遙遠的歐洲積極組織愛國運動,是清政府駐英使館通緝令上的「常客」,時常為躲避追捕命懸一線,抽時間陪伴妻女就更是奢望了。
也正因如此,孫婉在童年時期,永遠只能在報紙和越洋信件上得知孫中山的近況。
對「父親」這一角色的認知概念,甚至是通過觀察伯父孫眉和堂兄妹們的相處模式,才逐漸建立了起來。
孫科、孫娫、孫婉三兄妹
長期兩地懸隔,偶爾倉促見面,這段堪比「筆友」的父女關系,就這樣相安無事地維系了16年。
然而,一個男子的出現,讓這對本就不甚親密的父女徹底撕破臉。
1912年,孫婉來到美國加州國立大學讀書,孫中山愛女心切,委托好友黃興出面,派人保護孫婉的安全。
作為孫中山蓋章認定的「第一知交」,黃興自然將此事看得極為重要。
他仔細地為孫婉遴選「保鏢」,最終選中了哈佛畢業的青年才俊王伯秋。
接到保護中山先生幼女的重任,王伯秋不敢懈怠,辦事可謂滴水不漏。
孫婉每次下課走出教室,總能見到候她多時的王伯秋。
而王伯秋也絕不會空手而來,總會帶些便攜的吃食,雨天還會備好雨具,一路護送孫婉回家。
身處異國他鄉,能得到這樣一位同鄉才俊悉心照料,情竇初開的孫婉很快便對王伯秋心生好感。
久歷人事的黃興,也絕非木訥之人,時間一久,他也洞察出了其中的端倪,向孫中山寫信報喜,告知孫婉已有心上人的消息。
不料,孫中山得知此事后竟大發雷霆,堅決不同意這段戀情繼續滋長。
原來,孫中山對王伯秋本人并無意見,反而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和膽識,一直有意提拔。
可問題在于,王伯秋于早年間,已經在國內老家完婚,娶了一位長輩包辦的李姓妻子。
眾所周知,「一夫多妻」是孫中山多年來極力反對的封建舊規則,豈能讓女兒再步此后塵?
他即刻給女兒致電,語氣也嘗試著盡可能舒緩:
「新政與新婚必有沖突,尤其做小一事,婉兒應該好好反省……如今,宜速速回國,把事情辦理妥當。」
然而彼時的孫婉,正值叛逆的青春期,哪怕回國后與孫中山多次發生沖突,也堅決不肯放棄這段感情。
第二年,18歲的孫婉與王伯秋完婚,不久后,便順利地生下了兒子。
然而,孫婉一人的堅持,并未能守住這段自己珍視的婚姻。
在岳父孫中山的不斷攻略之下,王伯秋迫于壓力,無奈選擇了與孫婉失婚,還帶走了兒子的撫養權,為孫婉「恢復單身」。
經此一番掙扎,孫婉與孫中山的關系徹底破裂。
她孤身來到澳門,陪伴在早年間被孫中山休婚的母親盧慕貞身旁,此生再未與孫中山見面。
1921年,孫婉與年長四歲的戴恩賽結合,步入第二段婚姻。
然而婚禮舉辦當日,孫婉卻明確表露態度:
「我拒絕孫中山前來參加婚禮。幾日前,我夫婦曾收到他與宋女士寄來的4000元嫁妝,也將悉數奉還。」
孫婉如此決絕的態度,一直維持到1925年孫中山病逝也未曾更改,只是委托丈夫代表自己前去照看。
在各種中國式家庭關系中,父女關系本該是最為親密的一種。
只是可惜,孫中山與孫婉之間的溫熱血緣,在時代浪濤的拍打之下被迫冷卻。
那麼,歷經滄桑變故的孫婉,對父親當真毫無感情嗎?
1979年孫婉病逝后,女兒戴成功在母親珍藏的少量遺物中,發現了一張外公孫中山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