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胡適:他惡習不斷,卻拿了36個博士學位,還當上北大校長

珮珊 2023/02/02 檢舉 我要評論

在1919年,中國在巴黎外交會上的失敗徹底引發了國人們的憤怒。廣大愛國學子聽到外交失敗后難平心中憤怒,對于祖國在外交會上被眾國直接忽視發言的舉止根本無法容忍,對于列強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欺辱更是無法忍耐。

而這次輕視無理的態度更是直接點燃了全國民眾的怒火,北京學生率先揭竿而起,集合群眾一起罷工罷學,集體上街示威游行,以表「驅除韃虜,還我青島」的決心,繼而全國民眾奮起反抗,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這也是那個時代中國人面對不公發出的最強怒吼,表現了中國人民血脈里濃濃的愛國熱情。

這次運動的主導人中就有胡適、陳獨秀等人,而在此后的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更是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趁機提出了文化改良的觀念,并將成為 中國第一個提倡白話文和新詩的學者,同時他更是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了新舊文化的區別,并大力提倡人們接受新文化,鼓勵白話文創作。這些先進的觀念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人們對文化的認識,同時也讓胡適的名聲大振。

可就是這樣一位睿智的學者,誰能夠想到他曾經抽煙喝酒還狂窯子,也是一個北大校長,一生中拿到了36個博士學位。

沉淪墮落

胡適于1891年12月出生于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內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祖籍是安徽績溪。父親是當時的著名的學士,但是卻在胡適四歲時丟下了母子兩人撒手而去。母親雖然大字不識,但是嫁給了知識分子的丈夫后也自然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胡適的母親對他比較嚴格,幼年的胡適就早早接受了私塾教育,早期的啟蒙教育也讓胡適深深愛上了文學,讓他此后的文化之路更加順暢。

我們經常將啟蒙教育掛在口上,但是實際上家長們的舉動更多是給孩子報輔導班,啟蒙教學舞蹈、奧數和外語,渴望把孩子打造成人中龍鳳,出人頭地。

但是這種焦躁式教育大多給孩子帶來的是早熟的焦慮,感同身受父母的焦慮,而非是家庭的溫馨。父母的早期啟蒙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最好的成人辦法還是父母自己對孩子以身作則。

生活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但是自己作為魯迅口中那「少數清醒的人」在外求學,面對祖國受辱卻無能為力,這讓身為學生的胡適深感痛苦。面對祖國正面臨浩大的災難,他開始痛恨自身的薄弱,恨自己微弱的力量無力挽救當前的慘局。

後來的他 因為抗爭而被校方退學,這次的打擊讓他陷入迷茫當中。于是他變得墮落,縱身于燈紅酒綠,沉迷于醉生夢死中, 日日抽煙喝酒,甚至逛窯子,尋歡作樂,希望以此麻痹自己的神經,從而忘卻心中的煩心事。

後來的他回憶這段往事時寫下,那幾個月中他放肆尋歡,整日整夜地打牌,日日酗酒,終日酩酊大醉,甚至每日都要逛戲園子,可見那時他的心中是有多麼痛苦。

可是一醉解不了千愁,酒醉后人醒了,還是要面對眼前的煩心事,更何況國家大事,身為中國青年,如何能夠真的醉了呢?不過是以酒掩飾底下那顆疼痛的心罷了。

浪子回頭

傳聞胡適在某次醉酒鬧事被捕后幡然醒悟,決心重新投身于救國事業當中。

那天胡適日常醉酒后被友人送上了黃包車,車夫見財起意,遂搶劫一空后就扔下胡適跑了。結果暈乎乎的胡適看到巡捕拿燈照著他便開口大罵,後來就發展到胡適被抓入巡捕房中。

胡適被釋放后,回憶起母親的諄諄教誨,為此深感慚愧,對自己放縱墮落的行為感到萬分后悔,于是重拾信念, 當即辭職赴美留學,決心干出一番大事業。

恰逢清朝政府要派學生赴美學習,于是胡適經過一番認真準備后參加了考試并順利通過,成功考上了康奈爾大學。

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期間,胡適從未敢忘卻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江東父老鄉親們,他刻苦鉆研,努力學習文學與哲學知識,渴望一朝回國救國。

後來因為成績優異,他又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杜威的門下弟子。

胡適一生得到過36個博士學位,而在此期間,胡適也得到了他人生中首個博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

一舉成名

在胡適留學期間,國內抗爭的形勢愈發嚴峻,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與瓜分。另一方面,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讓人們仿佛看到了解放民族和解放中國的曙光。

而新思想也逐漸深入人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傳播,許多有志之士開始刊登報紙發表自己的看法,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

在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刊登文章,大力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而遠在大洋那端的胡適實時關注這國內的時事,渴望能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這次陳獨秀的發文自然也引起了胡適的注意,胡適感到非常激動,于是開始發表自己的見法。

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他首先在《新青年》上刊登了《文學改良謅議》,發表了自己對于推翻兩千多年的文言文的支持, 進而提出并大力推廣白話文,後來更是提出了新詩

他的這一系列舉動引起了國內極大的轟動,所以在胡適歸國后, 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非常欣賞他的才能,便立馬聘請他擔任北大教授,後來又在蔡元培的幫助下,順利地當上了北大的校長。

也正是由于胡適最先在國內推出了白話文和新詩,對當時的中國文化帶來了極大的貢獻,于是他獲得了36個博士學位,而這些榮譽學位都是許多大學紛紛主動授予胡適的,其中就有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等眾多高校。

小結:

人在年少時都會犯錯,在迷茫的時候我們習慣性放縱自我,讓自己沉淪在黑暗當中,甚至迷惑自己一醉解千愁,每日酗酒不止。

可殊不知,人醉心不醉,喝酒解愁愁更愁,于是陷入了更大的迷局中,不知何去何從。胡適同樣逃不開青年的迷茫期,他在面對家國破碎,民族受難時感到自身的有心無力,開始懷疑憑借自己一個人微薄的力量真的能夠喚醒那多數人嗎?還是只能獨自一人嘗百苦再沉淪?

所幸,黑暗的背后是黎明,胡適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開始意識到要救國,即使力量不足又如何?墮落的自己如何面對那等待著期盼著的老母親?于是他勤奮學習,充實自我,只盼一日喚醒那麻木的多數人。

從紈绔之子華麗轉身為了一代文學大家,胡適的人生歷程是艱辛的,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互依存,在求學時期目睹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面對國家受辱卻無處下手,在醒悟后孤身一人赴美留學,而后投入到新文化運動中與舊思想作搏斗。

胡適主張容忍主義,日常生活中能夠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所以在他面對眾人辱罵和諷刺時總是從容面對,不慌不忙,而且即使在後來面對同行魯迅的責罵時也能夠保持不為所動。

這樣寬廣的胸懷讓人深感敬佩,孔子曰,見賢思齊焉,今日的我們更應該學習那平和的心態,努力做到在面對人生不如意時也能夠泰然處之。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