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古人就有很高的智慧,它們善于發現和了解植物,那植物都要怎麼了解呢?除了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以外,還需要知道植物能不能吃、是否有藥用價值,相傳就有神農嘗百草的說法,在這之后,就有了很多有關于藥用植物、野草、野花的古籍,甚至有記載到植物的用處。
像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都很出名,還有先秦的《神農本草經》,并且還有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這些估計我們都可以去了解一下。
那你知道常見的藥用植物有哪些嗎?這可多了,其中就有生長在農地里的節節草、牛筋草、虎耳草、車前草,還有長在溪邊的積雪草、七葉蓮、金線蓮、卷柏、溪黃草、石橄欖、鐵皮石斛等,這些植物相對名貴,價值也很高,我們需珍惜。
本期我們就來講解一種也值得我們珍惜的野生植物,這種植物古人常去挖,它的俗稱叫做「救命菜」,過往也有村民對于這種植物并不重視,還把它鏟掉了,實在想不到如今它的價值也很高,我們見到救命菜的時候要珍惜,別再錯失它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救命菜有一個很奇特的大名,叫做:附地菜
之所以它有附地菜這個大名,是因為它時不時會貼在地面上生長,株型相對于龍葵、金彈子、黃楊樹、接骨草、鵝不食草,是比較矮小的,看起來又像菜,故名「附地菜」。當然了,關于附地菜這個名稱的由來,也有不同的說法。
但我們也要清楚,它的俗稱特別多,有的人叫它豆瓣子棵、伏地草、山苦菜、地瓜香、雞腸草、地胡椒、搓不死,甚至直接叫它「雞腸」,這個俗稱實在是獨特,我一聽就能記住了。
其實,著名的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陶弘景就曾說到:人家園庭亦有此(雞腸)草。小兒取挼汁以捋蜘蛛網,至粘,可掇蟬。這里面所提到的雞腸草,就是附地菜,可見在古代附地菜已經小有名氣了,古人也常去采挖它,在當時它或許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野生植物。
附地菜都有哪些形態特征?
附地菜本身矮小,高度會處于30厘米以下,相當一部分高度在5厘米左右,它在4月份開出花朵后有花梗,這些花梗是比較短的,至于花萼,一般在1毫米左右,等到了7月份附地菜可能會產生種子,7-9月份是它的繁殖期,也是它的生長期。
如今,附地菜分布在我國南北各省區,在歐洲東部、亞洲熱帶也有分布,常在農村麥田里、菜地里、果園里和油菜田里生長,在荒地、溝渠也很常見,可見附地菜也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嚴格。
附地菜的價值
附地菜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可以入藥的藥草,如今它也被廣泛利用起來,至于它的價值,早在《中華本草》里就有提到了,里面描寫到附地菜:行氣止痛;解毒消腫,性味則是:辛、苦;平。在《名醫別錄》說到:「主毒腫,止小便利」。在民間,附地菜又有了「救命菜」之稱。
由此,野生的附地菜加以處理后,也能變成中藥材,之后能入藥,它有著較高的價值,見到要珍惜,別錯失!
但是,沒有去處理好附地菜,它一樣有毒性,我們平時若不知道如何處理和利用它,可以請教專業人士指導。
關于實在想不到價值高的1種救命草,其實是附地菜,我們簡單了解到這里,您認識它嗎?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