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起中國二三十年代北京上海的一些景象,想必很多人一定是通過一些書籍作品感受到的,既然說到書籍作品。
那近代時期的作家、小說家中一定要提到的就是擁有 「人民藝術家」稱號的舒慶春,也就是在我們小學的時候, 就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老舍先生。
這位慈祥的老人一生命運多舛,最終在時代的風云里含冤沉湖。但是他的作品卻是享譽至今的,并且還一直影響著后人。
《駱駝祥子》便是這眾多優秀作品中的一部,作品描寫作為黃包車夫的祥子這一勞動者形象的同時反映了在當時社會大背景下, 農民轉業黃包車夫的艱辛日子。
《駱駝祥子》是一部經典小說,但也把那個時期黃包車夫這一職業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
祥子便是這眾多黃包車夫中的一個,雖然他僅僅是個勞動人民個體,但卻能反映出那個時代黃包車夫這個職業的辛酸苦澀。而且據說, 黃包車夫壽命超不過40歲。
一直奔跑,直到衰竭倒地而亡的那一刻才算停歇,而這幾乎是民國時期所有黃包車夫人生的宿命。
黃包車夫職業來源
像祥子這樣的黃包車夫的職業在民國時期十分盛行, 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作黃包車夫勞動者竟有五萬五千余人,幾乎是當時北京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這一職業一直延續近一個世紀。
想必很多人都在疑惑,那本是個工業化進程最快的年代, 為何半機械半人工的交通工具會在中國如此盛行?的確,那個時期是向工業化轉型且速度極快的時期,很多國家都如此,但中國卻是個特例。
那時的中國還處在戰爭中,到處一片混亂,所以造就這樣的結局我們也是可想而知的。中國的工業也在不斷發展,但因環境因素中國的工業進程確實受到影響, 自然而然這種半機械的交通方式便就此誕生了。
所以,這一行業的從事者基本都是原來的農民,農民轉業當黃包車夫是有原因的。
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動亂和戰爭導致小農經濟遭受到了破壞,農民靠種地來進行糊口的方式已無法得以實現,又因多數農民都基本沒有上過學, 所以他們的文化水平較低,而黃包車夫是靠出賣體力為生的職業,也就順其自然成了農民們的首選,這是原因其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情往來。一些從商的職業或者是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但輕松而又賺錢較多的工作,都會被那些在城里有親戚或者有其他人情關系的人先行占入,而沒錢沒勢的農民進城只能靠出賣體力為生, 黃包車夫就變成了大量農民的選擇。
黃包車夫為何悲慘
農民的首選是做黃包車夫, 但是并不意味著這個工作是要求低的、簡單易做的,說出其原因可能也令你瞠目結舌。
首先先來說說黃包車夫的收入情況, 他們每天要工作十五個小時,就算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或者白雪皚皚的冬天都無一例外。
而他們車上的人,卻過著和自己有著強烈對比的生活,炎熱的夏天他們要拉著顧客去吃冰淇淋,嚴酷的冬天在幾乎沒有保暖的衣服鞋子的情況下,要拉著衣著華貴的客人到更溫暖的別墅區。
就算這樣他們一個月也僅僅只有九元的收入,就算在上海最繁華的地區去拉客人坐黃包車, 他們也只有十五元的收入。
收入很低生活很苦,但也并不能就此而結束這份悲慘生活, 他們每年還要承擔一個月近七元,一年八十元的黃包車租車費用。收入低、租金高,生活艱苦便是這群人最真實的生活現照。
但是,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騙子、小偷成群。 夜里黃包車夫并沒有可以居住的定所,只能在租車房或者大橋下休息一晚,一年四季都如此。
本是靠體力生活的職業,休息好乃第二天能更好工作的前提,是儲備體力的方式, 但他們的基本睡眠時間和質量并不能得到滿足。
更可恨的是如若晚上睡覺時間遇到小偷,將其黃包車偷走,那麼他們謀生的手段、高昂的租金便一去不復返,因為遇到這樣倒霉的事情,而選擇一死了之的車夫也大有人在。
黃包車夫悲慘命運
除了收入低、租金高、地位低、環境差這樣糟糕的情況外,更無助的是,他們的生活是無趣的、枯燥的,也許少部分人可以有些儲蓄或者郵寄部分工資補貼家用, 但大部分人只能維持艱難而提心吊膽的生活,在這里活著。
這樣艱辛的生活對黃包車夫來說還不是最痛苦的,生活在最底層的他們想要立足在這城市中,找到伴侶成功安家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樣無趣且漫無目的的生活,消磨著他們的時間,漸漸地他們為了能夠為生活找點樂趣,能找到生活的些許意義,很快他們一些人開始抽煙,逐漸影響著多數人群參與其中,甚至成為了平常之事。
這樣需要大量體力的工種,卻沒有好的環境供他們休息,在長久的體力勞動加上抽煙的惡習下,他們的身體逐漸衰竭,很多身體透支嚴重者就此倒下便丟了性命。所以, 黃包車夫壽命都不過40歲。
黃包車夫這一職業就是在這樣社會環境下產生的,雖然僅是一份當個時代的工種,但卻也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結構、關系的不對等,了解了黃包車夫的工作性質和處境,回憶之前讀過的祥子一角,讓人汗毛直立,老舍先生的描寫過于深刻。
黃包車夫是那個時代獨有的角色, 一群被生活所累、迫不得已的農民轉身成為靠雙腳在城市中游走的人。
無論多麼惡劣的環境,他們都要面對,在這樣艱苦工作的折磨下,盡管有無數先例死于勞作,多數人都活不到四十歲,但還有很多年輕農民躋身進入這個行業, 不為快活,只希望能暫時的活著。
當然,社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半人工的交通工具已不復存在,甚至很多半人工半機械的工具都很少再見到,現在我們滿眼看到的不僅僅是電算化,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AI幾乎全面上線,靠體力生存的工種已經被漸漸取代,效率更高了,生活質量也變高了。
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很多, 回頭看看那個時期的黃包車夫,不禁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