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浪姐」鄭毓秀:13歲寫信「休夫」,助力一夫一妻男女權益平等

草莓醬 2022/12/27 檢舉 我要評論

民國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不論是最美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還是才貌雙全曾經芳華的陸小曼,抑或是從雛妓到畫魂的潘玉良,都是那個時代的杰出女性代表。

她們用真實傳奇的一生,譜寫了屬于她們的絕代風華。

但其實在民國,還有一位奇女子比起她們更叛逆、更富有傳奇色彩,她就是鄭毓秀。

一個不靠顏值、不靠家世,卻躋身于社會名流之列,活得肆意灑脫的女中翹楚。

她創下了眾多中國女性第一角色,如中國第一位法學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師、第一位女法院院長、第一位政法學院女院長以及第一位民間女外交家。

可是,誰也不會想到,這位搖曳生姿、讓人心悅誠服的律政佳人,居然還有個令人吃驚的身份,她曾被稱為民國第一女刺客,參與了刺殺袁世凱的行動。

從名門閨秀到女殺手,再到無數個女性第一的頭銜,民國「浪姐」鄭毓秀這精彩的一生,又豈能只用傳奇二字來書寫。

1、叛逆的少女

1891年,鄭毓秀出生于廣州新安一殷實家庭,祖父富甲一方,父親任戶部官員。

雖名為「毓秀」,但她卻沒能如家中長輩期望的那樣鐘靈毓秀,而是乖張叛逆。

什麼三從四德的大家閨秀,什麼不能忤逆長輩的乖乖女,這些,對鄭毓秀來說,都是不存在的。

鄭毓秀6歲的時候,祖母不顧鄭毓秀拼命反抗,強制性地給她裹腳。一圈圈的白布纏上,實在是太疼了,小鄭毓秀一到晚上就把裹腳布給解開。

第二天白天再被纏上,晚上再解,日復一日地上演著裹腳的大戲。

直到有一天,鄭毓秀實在是忍無可忍,她豁出去了,哪怕嫁不出去,也不要再受裹腳的鉆心之痛。

于是,她躺在地上,撒潑打起滾來。如果祖母執意要裹,那她不如現在去死。

事情鬧到這份上,祖母無奈之下,也只好妥協,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不要命吧。從此,家里人就斷了逼鄭毓秀裹腳的心思。

裹腳抗爭的勝利,讓年僅6歲的鄭毓秀認識到了,凡事只要去爭取,就有改變的可能。

鄭毓秀13歲那年,家里為她定了婚,對方是兩廣總督岑春煊的兒子,約定到鄭毓秀16歲時就嫁過去。

當時,鄭毓秀在天津上了幾年學,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她怎麼也不肯接受這樁被安排的婚事。

她「故技重施」,像小時候那樣,在家里大哭大鬧,以死威脅。但沒想到這次家里長輩鐵了心,任她胡攪蠻纏,也不松口。

鄭毓秀見家里這邊行不通,就打起了她那未婚夫的主意,如果由對方提出退婚呢。

說干就干,鄭毓秀在偷偷見過岑公子后,就洋洋灑灑地給岑公子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她奚落了對方的長相,對他靠父親謀取官職不恥,并明確表示自己不愿嫁,奉勸對方最好退婚。

這封信掀起了軒然大波,自古以來只有男方休妻,哪輪到女方耀武揚威地說要休夫?

是可忍孰不可忍,堂堂兩廣總督的公子,也是有為青年一枚,何愁娶不到賢妻,這鄭家女不要也罷。

在這封」休夫」信的推波助瀾下,鄭毓秀如愿地退掉了婚事。

但同時,她也在家里待不下去了,于是,15歲的鄭毓秀奔赴日本留學。

2、投身革命的千金

鄭毓秀前往日本留學,是有目的的。

鄭毓秀在北平和父親生活期間,目睹了清朝的腐朽沒落,接觸到了不少新潮思想。她認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國命運。

而日本在當時被認為是中國革命者的搖籃,當鄭毓秀得知孫中山和同盟會在日本時,便毫不猶豫追隨孫中山去了日本。

可偌大的日本,去哪里找革命者呢,他們的行動極為隱秘,臉上也沒貼著「我是革命者」的標簽。

可鄭毓秀最擅長的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終于讓她打聽到,神戶有家華人商鋪經常有革命黨人出入。

鄭毓秀直截了當找上門,對店主表明了她的身份和目的,店主沒有立即回復她。

但鄭毓秀沒放棄,在此后一段時間里,每天去商鋪報到,和店主聊聊天、說說話。

突然有一天,店主對鄭毓秀說,有兩個人要見她。鄭毓秀知道她的機會來了,她通過了革命者的考核。

來見鄭毓秀的人是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因同樣出身名門,同樣沒有裹腳,何香凝對鄭毓秀有著天然的親近和好感,在他們夫婦的介紹下,鄭毓秀加入了同盟會。

1908年,17歲的鄭毓秀回到國內,秘密從事革命活動。

她利用父親戶部官員的特殊身份,送往他們家的來往郵件不需要經過審查的便利,擔任了負責收發同盟會文件、信函的聯絡員。

她還利用名門千金身份的掩護,全力配合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的行動。

當時,北平火車站盤查得很嚴,汪精衛他們在當地搞不到炸藥,只能從天津運過來。

他再三叮囑鄭毓秀,運輸炸藥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發生爆炸。

鄭毓秀當即豪爽地表示,如果不會爆炸,那還叫什麼炸藥,放心,這事就交給我了。

在一眾外國友人的幫助下,鄭毓秀頻頻往返京津兩地,最終平安完成了運輸炸藥的任務,最多的一次,裝炸藥的行李箱足足有136斤重。

想起當時的經過,鄭毓秀都一陣后怕,但怕死就不會干革命了。

懷揣著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國家的理想,鄭毓秀這個自小叛逆,與封建社會格格不入的少女,滿懷信心地加入了敢死隊,民國第一女刺客就這樣走向了歷史的舞台。

3、民國第一女刺客傳奇

1912年,21歲的鄭毓秀策劃并組織了一系列的刺殺行動,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那次刺殺袁世凱了。

1月15日,12名革命者組成了敢死隊,預先埋伏在袁世凱上早朝的路上,計劃在16日早上袁世凱車隊經過時,從四面八方包抄并同時投擲炸彈。

沒想到15日深夜,同盟會總部下達緊急指令,立即取消刺殺袁世凱的行動,因為據他們剛剛獲悉的消息,當時令南北和談陷入僵局的關鍵人物,并不是袁世凱,而是良弼。

由于情況突變,鄭毓秀只來得及通知到其中的八名敢死隊員,其余4人失聯。但她深知,這些勇士們一定躲在某處,等待著袁世凱的出現。

16日清晨,一夜未眠的鄭毓秀來到丁字路口,她希翼能看到戰友們,能及時通知他們取消行動。

可隨著袁世凱馬車的到來,只聽見轟的一聲,有一枚炸彈擊中了袁世凱乘坐的馬車,第一刺殺小組的成員按原計劃執行了任務。

為掩護戰友,鄭毓秀掏出了手槍,胡亂開槍,第一槍擊中了馬匹,可是開第二槍時,手槍的扳機夾住了她的手指,頓時血流如注。

鄭毓秀機智地把手槍扔到鬧哄哄的人流里,然后把手[插·入]大衣口袋,裝作義憤填膺地嚷嚷道:「這太可惡了,光天化日之下」。

警察見鄭毓秀衣著華麗、氣度非凡,壓根就沒往女刺客身上想。

就這樣,鄭毓秀憑著過人的膽識,巧妙地躲過了抓捕。

事后,她更是利用自己的關系,通過外國記者施壓,將另外7名被捕的戰友保釋了出來。

這次刺殺袁世凱的行動由于同盟會總部和執行者意見相左,取消的時間太突然,導致刺殺行動失敗,3人被捕犧牲。

十天后,鄭毓秀汲取了這次刺殺袁世凱功虧一簣的教訓,親自擬定了近身刺殺良弼的計劃,由她姐姐的愛人彭家珍執行,最終彭家珍當場犧牲,良弼重傷不治身亡。

因著這兩次刺殺,鄭毓秀聲名大振,她也因此被稱為「民國第一女刺客」。

為了革命成功,鄭毓秀從一個名門閨秀,化身為一個不畏生死、不怕犧牲的革命戰士。

直到1914 年,23歲的鄭毓秀因受到袁世凱政府的通緝,被迫出國,她的革命生涯暫時終止。

4、行事高調的民間外交家

1915年,24歲的鄭毓秀進入巴黎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

鄭毓秀認為,只有熟悉法律的人,才能在今后的民主政府中發揮作用,才能更好地維護民眾的權益。

自此,鄭毓秀開啟了她的學霸生涯,這也是她另一段傳奇的開始。

1919年,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參加了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行的「巴黎和會」。鄭毓秀作為中國代表團的翻譯,也列席了會議,她目睹了英法美日等列強,竟然要強行把山東半島劃歸給日本。

面對中國外交的不作為,國內隨即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北平政府趁機把簽字與否的責任,推給了代表團團長,時任外交總長的陸征祥。

1919年6月27日晚上,巴黎和會簽字生效的前一夜,300多名留學生和華工代表在陸征祥住處外聚集,求見正在裝病的陸先生。

由于鄭毓秀出色的領導才能和良好的交際手段,她被推舉為代表和陸征祥談判。彼此,陸征祥已得到北平政府指示,準備派岳昭燏在合約上簽字。

得知消息的鄭毓秀急中生智,在經過花園時,隨手折斷了根玫瑰枝條藏在衣袖里,在見到岳昭燏的一瞬間,一支「槍」頂住了岳昭燏的腰,恐嚇道:「你敢簽字,我這支槍絕不會放過你。」

岳昭燏受到驚嚇,把公文包都掉在地上,他來不及撿就落荒而逃。

第二天上午,陸征祥接見了留學生和華工代表,口齒伶俐的鄭毓秀,向陸征祥闡釋了拒簽《凡爾賽條約》的訴求。

陸征祥最終沒有走出寓所,也就沒有機會,去凡爾賽宮簽署不平等條約,保住了我國對山東半島的主權。

這支「玫瑰手槍」被鄭毓秀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來,枯樹枝掛在自家的墻上,時刻提醒她曾經的壯舉。

就這樣,有勇亦有謀的鄭毓秀,解鎖了學霸屬性,于1917年獲得碩士學位,1924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女博士,她還被民國政府聘為民間外交使者和旅歐研究員。

5、女權的推動者

留學海外,讓鄭毓秀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很深,她認為男女平等,女子不應該只被困于家庭之中。她希望有更多的女性能覺醒,像她那樣將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1926年,鄭毓秀和留法時的同學魏道明博士,在上海法租界成立了「魏鄭律師聯合事務所」,她成了中國第一位女律師。

魏鄭律師事務所從一開張就生意紅火,鄭毓秀主打女性失婚官司,其余的案件則由魏道明負責。

讓鄭毓秀一戰成名的,是她代理的孟小冬和梅蘭芳的失婚案,她為孟小冬爭取到了18萬的贍養費,相當于現在3530萬元,梅蘭芳賣了大宅才湊夠,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上海灘,多家媒體爭相報道。

一時間,律師鄭毓秀便成了上海灘炙手可熱的人物,就連杜月笙也對她贊嘆不已。

不少女性視鄭毓秀為解救她們脫離舊傳統苦海的救世主。鄭毓秀逐漸成了廣大婦女的代言人,成了婦女平權的代表。

想找鄭毓秀打官司的人排成了長隊,哪怕請她出馬,訴訟費也不低。

據報道,一宗房屋拆遷案,鄭毓秀拿到的代理費,就相當于中了場上海賽馬的頭等獎。

1927年,特立獨行的鄭毓秀,和小自己10歲的合伙人魏道明,在杭州舉行了婚禮。婚后,魏道明躋身政界,先后任司法部部長和南京市市長,時年不過30歲。

鄭毓秀則關掉了律師事務所,夫唱婦隨,先后出任上海政法大學校長、審檢兩廳廳長、法院院長,她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女法官,一時間可以說是呼風喚雨、風光無限。

1928年,國民政府立法院成立后,鄭毓秀作為女權運動領導人,又被任命為第一屆立法委員,和蔣夫人宋美齡成為立法委員會的兩朵姊妹花。

因著鄭毓秀老同盟會會員這一顯赫的革命經歷,加上她精通歐美法律,于是她被推舉為起草《中華民國民法典草案》的五位委員之一。

在她的大力推動下,一夫一妻制、女性和男性在婚姻中享受同等權益被寫進了民法典中。

作為女權運動的推動者,乘風破浪的鄭毓秀,像一朵帶刺的玫瑰,在腐爛的淤泥中,照樣開出了鮮艷的花。

寫在最后

1948年,時任台灣領導的魏道明被陳誠取代,從此,鄭毓秀夫婦淡出了政治舞台。

他們移居海外,以經商為生,可是投資失敗,加上國內和台灣他們也回不去,一代女杰鄭毓秀只好靠搓麻度日。

1954年,鄭毓秀左臂長了腫瘤,不得以整條切除。

這對一輩子好強的鄭毓秀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或許相對過往的榮光,只有健康和錢是最可靠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幾年,鄭毓秀依舊不改叛逆彪悍本色,她到哪里都隨身攜帶一個大手提包,那里面裝著她的全部財產。

在異鄉漂泊的日子,鄭毓秀始終帶著那根干枯的法國玫瑰枝,想必在她心里,仍舊懷念著以玫瑰為槍的歷史瞬間。

1959年12月,民國「浪姐」鄭毓秀病逝于洛杉磯。她雖然只活了68歲,但她卻活出了別人幾輩子的人生。

她是快意恩仇的女俠,她是玫瑰當槍的刺客,她是依法懟人的律師,不按常理出牌的她,硬是在一片刀光血雨中,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的無數個第一的故事告訴我們: 只要我們竭盡全力去做一件事,并將之做到極致,那麼女人的一生也可以活得如此精彩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