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陳獨秀病逝,臨終前交代妻子:可「改嫁」,不可拿我名聲賣錢

珮珊 2023/01/07 檢舉 我要評論

1942年5月27日,進步青年的引領者陳獨秀先生因病在四川江津去世。病逝前,陳獨秀最放心不下的,除了讓他奮斗一生的革命事業外,還有小他29歲的妻子潘蘭珍。

臨終前,陳獨秀給潘蘭珍留下遺言:

「蘭珍吾妻,我走后若有合適之人,可從速改嫁....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務必自立....但有一事要切記,為夫立身人世間,雖非高風亮節,卻也不失做人操守..........切不可拿我的名聲去賣錢。」

此時的潘蘭珍,沉浸在悲痛中無法自拔。但丈夫所交代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她都牢記于心。

陳獨秀一生有過三任妻子,原配高大眾是包辦婚姻,二妻高君曼是自由戀愛后的結合,陪他走過了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不管是高大眾,還是高君曼,都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唯有潘蘭珍,似乎一直是隱形的存在。

但恰恰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女子,成了陳獨秀臨終前最大的牽掛。

那麼,既沒有像高大眾那樣,為陳獨秀留下一兒半女,也沒有像高君曼那樣,擁有進步的思想和驚人的美貌,潘蘭珍憑什麼俘獲了陳獨秀的心。

今天,我們一起來尋找謎底。

1:悲苦的出身

1908年,潘蘭珍出生于江蘇南通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她四歲那年,家鄉遭遇巨大水災,為了活命災民們像大水一樣四處漫流。

這年,潘蘭珍的父親帶著一家老小從鄉下逃荒到十里洋場的大上海。其父在碼頭做搬運工,后又去英美煙草工作做裝卸工,通過賣苦力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潘母在操持家務的同時,帶著幼年的潘蘭珍到處拾破爛、撿煤渣。縱然如此,一家人的生活依然是捉襟見肘,飯桌上大多是咸菜和由爛菜葉子做成的一點簡單飯菜。

到了十幾歲的時候,潘蘭珍跟所有苦命出身的姑娘一樣,為了貼補家用,她被迫當起了童工。然而,這段經歷卻將潘蘭珍拖入了萬丈深淵。

在工廠里,潘蘭珍不但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來自工頭們的騷擾。每次上夜班,潘蘭珍都膽戰心驚,無處藏身。

16歲那年,迫于其中一個工頭的壓力,潘蘭珍不得已和他同居,并生下了一個兒子,不久后夭折。

此人窮兇極惡,平日里對潘蘭珍非打即罵,她白皙的肌膚上,經常青一塊、紫一塊。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終于讓潘蘭珍下定決心離開了這個人間惡魔。

雖然潘蘭珍的遭遇聽起來讓人頗為心疼,但是在當時的上海,這種事情最為常見,忙著生存的人們,沒有誰會在意和同情她的遭遇。

之后的潘蘭珍,獨自隱居在熙華德路石庫門房子后樓的亭子間里。這里生活著各色三教九流的人,潘蘭珍和誰都沒有交集,只靠做工養活自己。

2:結合

1930年,在潘蘭珍隱居的貧民窟,搬來了一個姓「李」的先生。

這位「李先生」五十歲左右的樣子,他穿著一身長衫,平日深居簡出,對誰都是彬彬有禮的模樣,看上去就很和善。

這位「李先生」不是別人,他就是《新青年》的創刊者、進步青年的引領者陳獨秀。此時的陳獨秀正處在人生的最低谷。

曾經以為會相伴一生的妻子高君曼已經離他而去,寄予厚望的兩個兒子也先后遭到了敵人的殺害。

在事業上,他最親密的同志李大釗,也已經為革命而犧牲,他付諸了全部心血的《新青年》也已經停刊,胡適也選擇了 一條和他完全不同的道路。

最致命的是,國民黨當局豪賞30000大洋,在到處通緝他。為此,陳獨秀只能隱姓埋名來到上海,并租了一間簡陋破舊的房子,和潘蘭珍成為了鄰居。

陳獨秀搬來不久后,潘蘭珍就注意到了這個「與眾不同」的老者。和那些靠賣苦力為生的底層苦工不同,陳獨秀平日就是著書立作,并靠賣字畫為生,這樣的生活方式,引起了潘蘭珍的注意。

潘蘭珍見李先生深居簡出,穿的衣服也有些臟和破舊,身體似乎也不是很好。心善的她不自覺地就想多關心一些「李先生」。

而此時孑然一身的陳獨秀,內心也是孤獨的。當潘蘭珍送來溫暖的飯菜和溫柔的問候時,他的內心猶如流過一股暖流。

就這樣,他們的交集在不知不覺中多了起來,陳獨秀的學識、謙遜、禮貌都讓自幼嘗盡人世疾苦的潘蘭珍深感欣慰。

雖然他們之間有著29歲的年齡差,但潘蘭珍還是「愛」上了陳獨秀,而陳獨秀也在潘蘭珍這里找到了「家」的感覺。

在亂世上海,兩個孤獨的靈魂,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在沒有任何見證人和儀式的情況下,他們選擇了同居。

此后的日子,潘蘭珍為陳獨秀洗手作羹湯,陳獨秀則耐心地教潘蘭珍讀書、識字。潘蘭珍很用心去學,領悟能力也很強,陳獨秀內心是歡喜的。

同居兩年后,潘蘭珍感覺自己無法生養了,就領養了一個女兒。女兒隨她姓,陳獨秀賜名為「鳳仙」。

潘蘭珍以為日子可以一直這樣過下去。不料,一次她帶女兒回娘家,再回到上海時,簡陋的房間里竟然空無一人。

潘蘭珍的第一直覺是,李先生拋棄了自己,這在上海,是很常見的事情。

直到有一次,她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陳獨秀被抓了」,再看文字下的照片,潘蘭珍驚愕到說不出話來,心里嘀咕著,這不是自己的「李先生」。

而此時,陳獨秀已經從上海被押送到了南京。一路上他想起潘蘭珍,他只覺得虧欠,更覺得此生或許他們不會再見面了。

但陳獨秀終究小看了這個底層出身的女子,她不是嫌貧愛富之人,也不是躲避風險的人,她是心懷大愛的女子。

3:為丈夫送五年牢飯

得知真相后,潘蘭珍辭掉了在上海的工作,又安頓好養女,細心地整理好陳獨秀的字畫。

安排好一切后,潘蘭珍孤身一人來到了監獄。第一次重逢,潘蘭珍就給陳獨秀帶來了熱乎的飯菜。

當53歲的陳獨秀見到出現在眼前的潘蘭珍時,一向鐵骨錚錚的他,瞬間老淚縱橫,幾乎是眼淚和飯菜一起吞咽下去的。

情緒穩定后,陳獨秀勸潘蘭珍回去。自己已經失去了自由。且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實在是沒有理由拖累潘蘭珍。

但潘蘭珍拒絕了,隨后她在監獄附近租了一間簡陋的房子,她要陪著陳獨秀。當時,陳獨秀的一位學生,見潘蘭珍生活清苦,就邀請她住到自己家。

但潘蘭珍同樣有骨氣,她寧愿清貧度日,也不愿意借助陳獨秀的名聲,過那種看上去極其舒適的日子。

在監獄外的潘蘭珍,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并三天兩頭地去照顧陳獨秀,潘蘭珍的選擇讓陳獨秀既意外又感動。

陳獨秀整整坐了五年牢,潘蘭珍就為他送了五年的牢飯。正是因為有了潘蘭珍的照顧,陳獨秀的身體才沒有垮掉。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經多方施壓和保釋,陳獨秀終于重獲自由。此時他和潘蘭珍已經在一起整整六年。

因為沒有婚禮和儀式,外界一直有些不入耳的流言蜚語。 陳獨秀出獄后,鄭重向外界宣布,潘蘭珍是我的妻子。

那一刻,潘蘭珍覺得自己無比幸福,往日的委屈和艱辛,都隨風而逝,只要能和先生在一起,日子如何過她都無怨無悔。

3:最后的陪伴

陳獨秀出獄后,原本有很多選擇,他完全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錦繡生活。但陳獨秀豈是一般人,寧可落魄,他也不愿意向權貴屈服。

幾經輾轉,陳獨秀于1938年8月來到了四川江津縣。此行他原始投奔一位名叫鄧仲純的友人,哪里知道鄧某的妻子并沒有那麼寬容大度,第一天就給陳獨秀和潘蘭珍冷臉。

氣急敗壞的陳獨秀,原本想一走了之,但耐不住鄧友人的挽留,他方才決定住下。可沒過幾日,他見潘蘭珍獨自落淚。

原來,鄧友人的妻子壓根容不下他們,整日里指桑罵槐,說他們是「吃閑飯」的。潘蘭珍心里委屈忍不住偷偷哭泣。

這下陳獨秀徹底憤怒了,隨即帶著潘蘭珍搬離鄧家,在郊外租了一個小院子,在這里陳獨秀度過了他人生最后四年。

在他們安頓下不久,陳獨秀的三兒子陳松年帶著妻子、孩子和祖母也逃難至此。原本就拮據的生活,因為又多了四口人,更加的艱難。

此時的陳獨秀可以說是「貧困交加」,而一家子柴米油鹽的瑣事都落到了潘蘭珍身上。常言道,家里人多難免會滋生矛盾,但這些事情從未在陳獨秀家出現過。

這一切都是因為潘蘭珍極為大度。對陳獨秀失明的養母,潘蘭珍親自為其梳洗、剪指甲、捶背揉腰,對陳松年一家三口,潘蘭珍也是十分友愛,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當然,最讓潘蘭珍為難的還是一家人的生計問題。有一次,陳獨秀見潘蘭珍坐在角落里唉聲嘆氣,一問才知道家里快沒米下鍋了。

潘蘭珍實無奈,就提出要不從家里那筆「巨款」里拿出一部分先周轉下。這筆「巨款」足足有2萬元。

這2萬元的來源是,陳獨秀將自己撰寫的《小學識字教本》拿出來出版,當時支付了2萬元的預付稿費。

可在送審時,教育部長要求改名字,對于陳獨秀這樣的文化大鱷來說,他怎麼能允許別人來改動自己的作品。

一氣之下,陳獨秀拒絕出版,更是放言就算是餓死也堅決不動那2萬元。所以當妻子提出這個請求時,陳獨秀果斷拒絕了。

潘蘭珍深知陳獨秀的性格,并沒有勉強。隨后她將自己的首飾偷偷地拿到了當鋪。而且,并沒有告訴家人。

盡管嫁給陳獨秀這些年,潘蘭珍過著顛沛流離、貧困交加的日子,但她從未抱怨過一句。她對陳獨秀是掏心掏肺的好。

陳獨秀的三子陳松年曾這樣評價繼母:「 她(指蘭珍)待我父親很好,父親晚年全靠她了。她平時少言寡語,做事勤快利落。我們都對她很尊重,尊之為母,我的兒輩喊她奶奶。她和父親相伴終生

陳獨秀先生,為革命事業半生,期間經歷無數坎坷,晚年更是貧困交加。唯一欣慰的是,在人生最后幾年,他有良妻相伴,這算是不幸人生的一大幸事了。

而潘蘭珍卻也亂世浮萍,前半生過得異常孤苦。雖然陳獨秀沒能給她錦衣玉食的生活,卻給了她愛、尊重和陪伴。

4:死別

1942年5月初,陳獨秀深感身體不適,自知大限將至的他,并無多少憾事,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跟隨她12年的妻子潘蘭珍。

在遺言中,陳獨秀特意交代, 自己在南京獄中,有朋友曾贈送四個古瓷碗,留給夫人。后世料理后,如果稿費有多余,也留給她一部分。

除此外,他還告訴潘蘭珍, 你尚且年輕,我去世后你可以從速改嫁,但務必要自立,且不可拿我的名聲去賣錢。

在陳獨秀生命所剩無幾的日子里,潘蘭珍幾乎不離半步,經常偷偷落淚。5月27日,陳獨秀病逝,潘蘭珍更是以淚洗面。

陳獨秀原本交代說,喪失從簡,但他去世后的第三年,《江津日報》和重慶的《大公報》等主流媒體分別發表了悼念陳獨秀的文章。

社會各界人士這才知道,一代人杰陳獨秀孑然長逝,并紛紛捐款為他辦理喪事。

雖然丈夫的去世引發巨大的轟動,但潘蘭珍似乎并不關心這些,,她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丈夫永遠地離開了。

6月1日,是陳獨秀出殯的日子。已經連續哭了幾日的潘蘭珍強大起精神,她爭取拿出最好的狀態送丈夫最后一程。

一向節約的潘蘭珍,從為數不多的錢中拿出一部分,為丈夫買了一身干凈的青絲衣褲,又在棺材上扎了一朵很大的白綢花。

她想著清苦了這麼多年,應該讓丈夫走的體面點。當日,在四川的社會各界名流和自發前來的一二百位鄰居,都不約而同地來為陳獨秀送行。

在葬禮上,一向冷靜的潘蘭珍哭得撕心裂肺,現場的人無為之動容。雖然陳獨秀走了,但他的話潘蘭珍從未忘記過。

她先是在丈夫友人的介紹下,在四川一家農場勞動四年。抗戰勝利后,她回到了闊別多年的上海,在一所小學食堂工作。

自始至終,她一直依靠自己的雙手賺錢,且沒有去「賣」丈夫的名聲,但有一點她并沒有按照丈夫說的去辦,那就是改嫁,因為沒有人可以取代陳獨秀在她心里的位置。

1949年,潘蘭珍因子宮癌病逝,終年42歲。此時距離陳獨秀離世僅僅過去七年,她就追隨亡夫而去了。

潘蘭珍的一生,從未做過驚天大地的大事,但她有情有義,對丈夫忠貞不渝,足以稱得上女中豪杰!!!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