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一天夜里,
北風呼嘯,浸透寒骨,
悲慟的氛圍彌漫在北平天橋北居仁里16號。
在這凄涼蕭瑟的冬天,
隱居于此的老人與世長逝。
次日,
北平城內著名報紙登了老人去世的消息,
幾千市民蜂擁而至,
自發前來為她料理后事。
在人聲鼎沸的胡同中,
緩緩走出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
此人正是民國當紅明星胡蝶,
她為老人親自送上了一副挽聯:
想當年狀元夫婿,
出入皇宮,出盡風頭,
到如今窮愁病死,
無兒來哭,無女來啼。
與胡蝶一同前來的還有張大千、齊白石,
梅蘭芳等社會各界名流,
他們秉持著「為眾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的原則,
紛紛為老人的葬禮傾囊相助。
這位老人便是 中國第一名妓——賽金花。
李鴻章的長孫楊云史稱賽金花為「平康女俠」,
北大教授劉半農、商鴻逵曾為其寫書立傳,
名為《賽金花本事》。
在賽金花傳奇的一生中,
她當過狀元夫人,
出使過歐洲,
救過一城百姓。
她用跌宕起伏、坎坷動蕩的經歷,
詮釋了一個道理:
無畏的人生,方能遠行。
無畏于偏見
賽金花出生在一個世紳的家庭,原名趙彩云。在小彩云剛出生不久,家道便中落了。
更不幸的是,她十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只留下清貧窮困的妻女。
為補貼家用,十四歲的彩云去了蘇州城的畫舫做了清倌。
但當彩云第一次拿著做清倌掙的錢回家時,卻遭遇了家中長者的強烈反對。
那一天,家中低沉的氛圍竟讓她喘不過氣來。
彩云的奶奶痛徹心扉地質問她:「為什麼要去做清倌,丟我們趙家的臉面。」
小彩云緊繃著臉,沉默半天沒說出一句話來。
隨后,她把錢安靜地放在桌子上,對奶奶說道:「家中貧困已久,我想著出去做個清倌可以補貼家用,讓奶奶和母親不用這麼辛苦。」
話音剛落,母親便泣不成聲地抱住了瘦弱的彩云,奶奶也長嘆一口氣,沉默不語。
家徒四壁、捉襟見肘的貧困現狀讓彩云比同齡人成熟的多,比起他人的眼光,她更在乎的是怎麼活下去。
彩云的堅持與懂事,讓家人不再反對。自此之后,蘇州城中人都知曉了倉橋濱河的畫舫中多了一位嬌娘子。
她生得極美,脾氣也溫柔,成為文人口中的「姑蘇之嬌」。
賽金花原以為自己的人生會如同這一艘畫舫一樣飄蕩難安,但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
1887年,狀元郎洪文卿回到蘇州老家。
在多情的蘇州,洪文卿與賽金花相遇了。這次見面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
這一天,洪文卿被友人拉到畫舫中,看到了柔美而堅韌的賽金花。
賽金花美而不艷、嬌而不弱、敏而不銳的氣質,深深打動了這位狀元郎。
在與賽金花的交談過程中,洪文卿驚奇地發現:她不僅能跟得上自己的思維,還能對自己所遇的困境提出一點看法。
洪文卿對煙花之地有這般聰慧的女子感到驚訝,于是便對賽金花上了心。
溫文儒雅的狀元郎同時也吸引著賽金花,在觥籌交錯中,賽金花未曾掩蓋自己熱烈的情感,頻頻與洪文卿深情對視。
隨后的一段時間里,洪文卿一有空就來賽金花這里小坐,後來更是直接迎娶賽金花進了門。
自此,賽金花從蘇州畫舫的清倌,一躍成為狀元郎夫人。
史鐵生曾說過,當命運給了他一百個理由哭泣,他卻拿出一千個理由微笑。
雖為世人不恥的清倌,但賽金花未曾懼怕過他人的偏見,在艱難的歲月中為自己和家人撐開了一條生路。
世人指指點點她不知廉恥,攀龍附鳳上了狀元郎,她也無畏這樣的恥笑,轉身投向至死不渝的愛情中。
無畏于世俗
《論語》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對賽金花而言,她還算不上知書達禮,但她無畏于世俗眼光,總能善于抓住提升自我的機會。
1887年,洪文卿被命為欽差大臣,需攜同夫人一起出使俄、德、奧、荷四國。
接到指令后,洪文卿匆忙趕回家將消息告訴了家中女眷。洪夫人聽后,氣憤說道:「我乃名門之后、大家閨秀,豈能拋頭露臉,做這有傷風化之事。」
正當洪文卿面露難色時,賽金花站了出來,說道:「我愿同老爺一起去歐洲。」
賽金花的勇敢無畏化解了洪文卿的難題。于是,二人一起前往歐洲。
初到國外,賽金花請了人專門學習德語。很快,她便能用德語與德國人進行交流。
1889年的元旦,賽金花同洪文卿一起覲見了德皇夫婦、德國首相俾斯麥以及瓦德西將軍。
在載歌載舞、金碧輝煌的會場上,賽金花絲毫不見拘謹之態,落落大方地陪同洪文卿與眾人交談。
洪文卿攜手賽金花走到了德皇夫婦面前,他舉著酒杯,對德皇夫婦說了些祝福的話語,然后等待身邊的翻譯官進行翻譯。
就在此時,賽金花開口了。
只見她用流暢的德語說道:「我的丈夫說,我們非常感謝您和皇帝陛下的盛情款待,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賽金花邊說邊把國內帶來的團扇送給了德皇夫人。
隨行的清朝官員與德國的伯爵都被眼前這個女人驚呆了,大家紛紛投來好奇而又欽慕的眼光。
在賽金花的幫助下,洪文卿與德皇夫婦交談甚歡。
散會后,賽金花與德皇夫婦、俾斯麥首相一一合影留言。
長于辭令、敏于禮節的狀元郎夫人賽金花,贏得了德國人的好感,德國的皇親貴戚將她尊稱為「東方第一美人」,這為她今后成為「議和人臣賽二爺」埋下了伏筆。
《鹽鐵論》曾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在變化迅猛的時世中,賽金花不畏世俗枷鎖,勇于抓住機會,學德語,修禮儀,不僅讓狀元郎刮目相看,更讓外國人對她贊譽有加。
無畏于強權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攜光緒連夜出逃,北京城內的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而此時的賽金花也正處于人生的低谷中——她從狀元郎夫人再次跌落為風塵女子。
原來,她和洪文卿回國后,洪文卿因受同僚的構陷而仕途不順、抑郁寡歡,最終撒手人寰。洪文卿逝世后沒多久,賽金花便被洪夫人逐出了家門。
因身無分文,也無投靠之地,賽金花不得不重操舊業,輾轉上海、天津和北京多地。
當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城時,賽金花正巧輾轉流落于此。
一天晚上,賽金花的家門被外國士兵一腳踢開。
但她絲毫沒有慌亂,而是鎮定自若地準備上前理論,正巧,她發現來者竟然是德國士兵。
于是賽金花用德語對他們說道:「我要見你們的瓦德西將軍。」德國士兵不敢怠慢眼前人,馬上回去請示了瓦德西將軍。
次日,德國士兵應將軍要求,開車將賽金花送進了聯軍總部。
多年未見的好友再次相逢,兩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賽金花在與瓦德西將軍的交談中,直言道出了這次來的主要目的,希望德軍停止在京城燒殺搶掠。
她說:「軍隊貴有紀律,德國為歐洲文明之邦,歷來以名譽為第二生命,尤其不應該示人以野蠻瘋狂。」
瓦德西聽到賽金花的指責后,自覺慚愧。隨后便下了命令,讓士兵遵守軍紀軍規,不能亂殺無辜。
自此,北京城內百姓的生命才得到保障。後來,百姓們知道是賽金花的進言拯救了自己,紛紛為她叫好,并尊稱她為「議和人臣賽二爺」。
在清王朝與德國議和期間,德軍再次提出了苛刻條件。因清政府殺了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德軍要求必須嚴懲慈禧。
賽金花二話不說,又奔赴斡旋,最終議和成功。
「拙筆難傾詩作典,誰言女子只嬌柔。」
賽金花雖是女兒郎,但在國家遭遇危難之際,挺身而出。
她無畏于八國聯軍的強權,心系家國大義,為此甘愿付出生命的代價。
《道德經》有言:「無怯者無敵」,用這句話來概括賽金花的一生再合適不過了:
她身為風塵女,卻尤重真情,無畏偏見,不惜為愛遠走他國;
她雖為女嬌娥,卻知曉大義,無畏勁敵,只愿為民奔走斡旋。
她的無畏,讓她無愧天地,無愧國民;她的無畏,讓她的英名永存于世。
人生之路,道阻長且。
面對人生的艱苦與不幸時,我們要像賽金花一樣,以「無畏」之勇氣,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