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晚年失明后,耗費10年寫了85萬字,為一位青樓女子立了傳記

珮珊 2023/02/04 檢舉 我要評論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民國是個群魔亂舞的年代,但也是大師輩出的年代,對于中國歷史文化而言,這個時代足以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相媲美。

而在民國眾多的大師中,陳寅恪足以稱得上是大師中的大師,季羨林,王力,劉適,蔣天樞都是他的學生,王國維將其視為唯一的知己,梁啟超在他面前自愧不如,甚至傅斯年將其稱之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是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更是語言學家和詩人,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并稱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在我們現在人看來,能掌握兩三門語言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可陳寅恪愣是掌握了漢、蒙、滿、藏、日、梵、英、法、德、波斯、突厥、拉丁、希臘等十幾種語言。

既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他的著作在歷史文化上也極富盛名,《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金明館叢稿》等等,至今被史學界譽為經典。

陳寅恪一生都在研究學問,即便是在晚年,他的眼睛因患疾病而失明了,也沒阻止他寫書,只是誰也沒想到,他耗費心血完成的著作,會引起世人的非議。

其實這倒也不怪世人的眼光挑剔,而是陳寅恪失明后耗費10年寫了85萬字的這本巨著實在太另類了,內容是為一位青樓女子立的傳記。

要知道陳寅恪可是國學大師,晚年卻耗費心血為青樓女子立傳,這怎麼都讓人覺得怪異,那麼陳寅恪究竟為哪位青樓女子立的傳,目的又是什麼?

陳寅恪特立獨行

在民國眾多大師中,陳寅恪可謂最特立獨行的一位。

在那個大師爭相去國外汲取學問,以拿到國外高等學府認可的年代,陳寅恪也去了不少國家留學,但對能得到國外高校肯定之事,極其不在乎,這就使得他在學歷上很不「光彩」。

如果我們深入了解一下他的求學過程,就能發現,陳寅恪其實只有高中學歷,而他去清華任教的時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三無人員,一無聲望,二無學位,三無著作。

如果放在現在別說去大學教書,估計連小學的校門都進不去,可偏偏陳寅恪卻成為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之一,另外三位分別是德高望重的王國維,聲名遠揚的梁啟超和海歸名人趙元任。

至于說當時清華大學的校長曹云祥,為何會聘任陳寅恪,其實是因為梁啟超的一句話:

我沒有博士學位,雖然著作也不少,但還不如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

正是這句話,讓陳寅恪踏進了清華的大門,而事實證明了這位三無導師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他曾對學生們這樣總結自己的課程:

前人講過的,我不講;別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不得不說,這句話實在是太霸氣,以至于每次他的課上總是學生云集,甚至有不少知名的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等等都成為了他課堂上的常客,所以學生們也稱他為教授中的教授。

當時華北學術界有本土派和留學派之別,本土派嘲笑留學派不懂國情,留學派則譏諷本土派迂腐不堪,可是在兩派即便再相互貶低,都沒有人敢瞧不起陳寅恪,這便是大師的實力。

陳寅恪晚年失明

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憤然絕食,不久便悵然長逝,這事在陳寅恪的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悲痛。

隨著時局不斷惡化,大師們開啟了一段南渡的艱辛旅程,陳寅恪自然也在其中,不過混亂的時局也沒有掩蓋陳寅恪的光芒。

英國牛津大學誠聘他為漢學教授,并授予了他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的職稱,能獲此殊榮,陳寅恪是中國的第一人。

可是就當陳寅恪經香港轉坐渡輪去英國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他只好避居香港,并在香港大學任教,當日本占領了香港之后,陳寅恪則立即辭職,甚至當日本人拿著巨資讓他籌辦東方文學院時,他斷然拒絕。

此后陳寅恪輾轉多地任教,但不為日本人做事,是他始終未曾動搖的堅持,只是生活上的磨難在他的眼睛上留下了深深印記,他得了非常重的眼疾,并且在國內還進行了一次非常不成功的手術。

抗戰勝利之后,牛津大學再次聘任陳寅恪前去,這次他終于踏上了去往英國的輪船,當然,他此行也是為了進一步治療眼睛。

等到了英國之后,經人介紹了一位英國的醫生,可是這位醫生根本沒有治療陳寅恪眼疾的本事,在他的開刀治療后,眼疾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加劇惡化了,最終使得他雙目失明已成定局。

陳寅恪為柳如是立傳

陳寅恪辭去了牛津大學的聘任,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只是他的眼疾越來越嚴重,最終完全失明。

雖然眼睛看不見了,但是他卻始終沒有放棄對學術的追求,最終耗費十年為青樓女子柳如是立了傳記,名曰《柳如是別傳》。

對于這本書的完成,陳寅恪的助手黃萱曾這樣感慨:

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

陳寅恪雖然看不見,但是他的大腦卻始終沒有停息,所以在部巨作的完成,他耗費了太多的心神,由于無法自己握筆書寫,所以只能口述,讓助手代為書寫,有時候夜晚想到要更改的地方,陳寅恪便不敢再次入眠,直到等來助手,交代了更改的地方才心滿意足。

雖然這本書在字數上只有80多萬,但卻凝聚了陳寅恪十年的心血,那麼他為何要為柳如是正名,以一代大師的身份,為青樓女子立傳,究竟又為何?

柳如是為明末清初的名妓,幼年悲慘被賣給了官宦人家,后淪落青樓,她不僅樣貌美艷,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更難得的是,她敢于追求人生的幸福,而且深有民族大義,當明朝滅亡的時候,無數士子投靠了清廷,柳如是卻硬拉著丈夫錢謙益跳湖殉國。

當錢謙益以湖水太涼拒絕殉國時,她縱身一躍便打算獨自投湖自盡,如果不是錢謙益拼命拉著她,柳如是便真做了以身殉國的壯舉。

正是她的這種精神,深深觸動著陳寅恪的心靈,讓他決心為這位青樓女子正名。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