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29日,
北京,中山陵旁。
學術界的一場盛事,
吸引了無數記者蜂擁而至。
然而《新民報》卻在最后一刻才知道這個消息,
決定要報道。
無奈報社的記者都被派出去做采訪了,
沒有合適的人擔綱,
主編一時沒了辦法。
情急之下,
只好派一位廣告科的新人去「救場」,
有的報道總比什麼都沒有強吧,
主編這樣寬慰自己。
令他沒想到的是,
這位新人寫的報道非常優秀,
令同行和讀者都眼前一亮。
她由此得以從廣告科被調去自己心心念念的編輯部,
成為了《新民報》第一位女記者,
她,就是浦熙修。
在二十年的新聞記者生涯中,
浦熙修執筆仗劍,
用自己的正直和熱情,
在新聞史上書寫下屬于自己的不朽篇章,
真正彰顯了一位熱血新聞人的風采。
浦熙修為人要強,
身為女子,
出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
經歷浮浮沉沉的數十載人生,
正是憑借自身堅定的信念,
才活出了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光彩。
01
于低處存希望
浦熙修出生在20世紀初的江蘇,父親是個小官吏,母親在家操持家務,每晚還要做些針線活幫補一下生計。
即便如此,這個四口之家日子依舊過得十分拮據。
1917年,隨著父親工作的調動,浦家先后搬到了北京,又添了兩個孩子,生活好像有了點起色。
為了多賺點錢,父親與朋友一起投資生意,結果生意失敗,六口之家的日子更艱難了。
高一結束后,浦熙修就因經濟困難輟學,她對美術有興趣,父親轉而讓他去專科學校學習美術,還托畫畫的朋友指導。
她有點天分,學得極好。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學畫的第二年,她得到一個機會可以在女附小教書,于是,便開始一邊教書一邊畫畫。
這時她只有十七歲,借著教書,實現了經濟獨立。
雖然年輕,但她對人生有著自己的規劃。
她平時花錢極少,自己把錢存起來,準備考大學。
聰敏如她,1929年夏天,如愿以償的,考入了女師大的中國文學系。
正當浦熙修興高采烈準備踏入大學校門的時候,母親去世了。
當時父親的工作在南京,弟妹尚幼,浦熙修在學業之外,和姐姐一起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
她一邊上大學,一邊在小學中學里教書,累到得了胃病。
泰戈爾說,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生活的困苦沒有讓她放棄自己的人生,她內心有著自己堅定的信念,相信未來可期。
生活上雖是焦頭爛額,但是感情上,浦熙修遇見了自己的另一半,兩人在她大三的時候喜結連理。
隨著女兒的出世和大學畢業,那時的生活,她是沉浸在幸福當中的。
年幼時生活的艱辛培養了浦熙修堅定獨立的性格,結婚后的她也不愿意成為只靠男人養活的家庭婦女,她對人生有著自己的展望。
畢業后,她在私立中學做國文教員,同時照顧著弟弟妹妹。
1933年,丈夫工作上出了事被通緝,輾轉逃亡到了南京。
兒子出世后,她也來到了南京,依舊不愿做家庭主婦的她,開始到處找工作。
一天,她在《新民報》的廣告區看到了有一家公司在招職員,她立馬決定去試試,招考的內容是寫一篇關于婦女職業問題的文章,這正是浦熙修常常思考的問題,再加上本就不錯的文筆,她自覺寫得很好。
出乎意料,結果公司并未錄用她,原因是他們不招已婚女性,但公司老闆惜才,認為他文章寫得不錯,主動說愿意介紹她去《新民報》工作。
就這樣很意外地,浦熙修開始了與《新民報》的淵源。
02
于困處無所懼
開始,浦熙修是在發行科,後來轉去了廣告科,但是這都不是她的興趣所在。
因為一次「救場」的機會,她的才華被主編發現,成功調到了編輯部,成為了一名記者。
早在大學時候,她就經常會在學校閱覽室借閱報紙,在報紙上,她讀到了很多社會時事以及一些政黨的活動,她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對當時的社會也有自己的思考,她有不滿,想要改變。
她認為「一個記者的條件,除了基本的知識外,需要有熱情、良心、正義感,并且要有吃苦耐勞、為社會服務的精神」。
作為記者,正是需要這種正直與熱血,以及獨到的觀察力與犀利的筆觸。
浦熙修的報道總是熱情歌頌人民與軍隊,無情鞭笞貪污和腐敗,口誅筆伐,總是能夠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絕。
有人評價說:當時的浦熙修「不畏強權,不懼惡勢」。
面對高壓的政治環境,她總能想出各種辦法把事實呈現到大眾面前。
比如著名的「飛機載洋狗」事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香港形勢緊張,多位要人請求當局幫助撤回滯留在香港的親眷。
9日,由港飛渝的飛機抵達了重慶珊瑚壩機場,很多人在機場守候,等著迎接自己的親朋。
隨著機艙門的打開,在場人們盼望的心情都達到了頂點。
誰曾想,先下來的卻是一群老媽子,手里提著一些狗籠子,緊接著是某高官千金高傲地悠然走下了飛機。
這一場景令在場的很多人憤憤不平,自己的親眷還沒有安全抵達,戰時吃緊的飛機卻載來一群高官家養的洋狗,這是一件多麼諷刺的事情啊,高官家的狗命倒重要過人命了?
關于這件事,後來在自己的自傳中,浦熙修這樣寫道:
當太平洋戰事起來,香港緊急疏散,那時我就非常留心著飛機場必然要載來些要人,清早去等在飛機場,果然看見……
想不到幾進幾出,人沒有到,飛機上卻下來幾條洋狗。
極具新聞敏銳度的她想到這一定是一條足以轟動的通訊,于是抓緊寫成了稿件,但當時的新聞檢查制度非常嚴格,這種敏感的新聞稿難以過審刊發。
浦熙修急于想讓人們認清這些無恥之徒的嘴臉,她想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這一件事情拆成幾條新聞消息,分頭送去檢查,然后拼在一起發表,再加上一個巧妙的標題,這樣一個轟動的新聞就誕生了。
11日的日報上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
《佇候天外飛機來——喝牛奶的洋狗又增多七八頭》
其中前面三條是這樣的:一條寫太平洋戰爭如火如荼,二條寫機場眾人駐足盼望,迎接自己的親眷失望而歸,三條則寫「洋狗又增多七八頭,系為真正喝牛奶之外國種」。
雖然表達方式十分隱晦,但這已經是浦熙修作為一個新聞人,能做到的最好了。
03
堅守中見擔當
能夠不懼強權惡勢,同時堅定一名做記者的底線,浦熙修真無愧為「新聞戰士」。
19世紀四五十年代,社會動蕩不斷,她生活其中,命運也是跌宕起伏。
但她有著堅定不屈的信念,她要做一個正直有擔當的新聞人,什麼困難都不能改變初心。
1941年皖南事變,重慶緊張,她拿著上級特批的路費,先幫助他人撤退,自己冒險留在重慶;
1946年下關慘案,她被暴徒追打,躺在床上養傷半月;
1948年她因故秘密被特務逮捕,鎖在大牢中,幾經周折才被營救。
上級領導接見的時候,親切稱呼她為「坐過班房的女記者」。
凡此種種苦難,盡數不出,她的一生跌跌撞撞,而在面對社會責任與民族危亡的時刻,她始終憑著堅定的信念,盡自己所能,散發著自己的光和熱。
浦熙修對祖國堅守著發自內心的責任感與熱愛,以國家危亡為己任,以一名愛國記者的擔當來要求自己。
朝鮮戰爭爆發后,她參加了中國人民第一次赴朝慰問團,去前線慰問作戰戰士。
這次慰問艱苦而又危險,敵軍日日在頭頂盤旋轟炸,不敢開火,頓頓吃冷飯,炮火連天下生死有命,在途中流血受傷的人難以計數,慰問團還犧牲了幾個代表。
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浦熙修除了是慰問團團員,還自覺肩負起了愛國記者的責任,她寫了不少關于朝鮮前線的通訊,刊登在報紙上。
19世紀五十年代,發生了一些動蕩。
浦熙修二十年的新聞生涯就此終結。
但她卻對人說:「新聞記者當不成了, 那就當舊聞記者吧。」
做「舊聞記者」的她,依舊保持著高度的認真與責任感。
做同仁堂的文史資料選輯時,她花了半年多的時候,走訪同仁堂,親自深入藥廠和柜台了解每一個環節,還從藥店把大堆的資料搬回家細細閱讀。
最終寫出的《北京同仁堂的回顧與展望》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深受同行贊譽。
浦熙修就是這樣一個人,無分高下,心中有著堅定的信念,不管做愛國記者還是「舊聞記者」,都勇于堅守自己的擔當。
寫在最后
1965年,浦熙修病倒了,直腸ㄞˊ。
術后在家休養。
病中的她感受到無助,身邊一個親人都沒有。
終于,她直腸ㄞˊ復發,在醫院的急診室里,撒手人寰。
經歷了精彩的一生,最后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回顧她的一生,出身貧寒卻不向命運低頭,懷抱希望努力生活;
經歷艱險不向惡勢力低頭,即使身陷囹圄也毫無懼色;
身處低谷始終心念祖國,堅守著一位新聞人的底線,活出自己的擔當。
丁玲曾說:「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人生苦短,卻也是漫漫長路,每一步都要靠自己的雙腳走出來,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做舵,我們的人生之舟便無法一直朝著晴朗的明天起航,可能在某一次暴風雨中就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唯有信念堅定,才能踏出自己獨特而璀璨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