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此人間,且喜身無主,
眼底云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
年少時的瞿秋白
知道瞿秋白始從課本,了解瞿秋白始從丁玲,而真正欣賞瞿秋白源于他的第二段婚姻。
那場別開生面的情場較量,沒有法國數學天才伽羅華的年輕氣盛,為爭一舞女與情敵決斗戰死沙場;沒有詩人普希金的草率魯莽,與情敵持槍互射應聲倒地的悲愴,都沒有,有的是「化骨綿掌」的功力,將一場情斗絲滑地演變為一場令人動容的風花雪月,成為民國乃至后世堪稱一絕的風流佳話!
能夠和情敵化敵為友,甚至與他相見恨晚,甘愿將妻子承讓,并且笑意闌珊,心悅誠服地給予成全并送上祝福,主動與他結拜兄弟。三個人情感的轉盤經他輕輕捻指一撥,愛的指針按預定的軌跡偏向了他,最終情敵體面退場。
(青年時期的瞿秋白)
不得不說,這個讓女人愛讓男人欣賞的男人,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就連一向桀傲不馴的魯迅對他也器重有加,初次見面便情同手足,曾4次收留他到家中避難脫險,并手抄條幅予以相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後來他遇難,魯迅拖著病體嘔心瀝血幫他整理《海上述林》,用文字延續著他在塵世的「生命」。
原名雄魄,后改名瞿爽,瞿霜,由「霜」引申為「秋白」,出身為破落的士紳之家,自小體弱多病。
母親為官宦之女,由于父親不事產業,淡泊名利,經濟上靠人接濟,而五子一女撫養的窘境,讓母親不得不將奉養了10多年的婆婆送到大伯家供養,為此遭到族親們指責,于是接濟中斷,舊債新債蜂涌,壓得母親喘不過氣,在瞿秋白17歲那年母親走投無路服毒自盡,作為長子的他頓感天崩地裂,從此一家人解體飄零。
17歲少年受盡了人間凄惘。寫給母親的《哭母詩》---「親到貧時不算親,濫衫添得淚痕新。饑寒此日無人管,落上靈前愛子身。」字字哀鳴。
不得不北上求學,在北洋外交部開辦的俄文專修館學習,自此成為精英中的精英。
21歲時曾被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聘為特約通訊員到莫斯科采訪;22歲見列寧并與之簡短交談;23歲時入黨;他是我國完整譯配《國際歌》詞曲的第一人;更是我國報道十月革命后蘇俄實況的第一人。
他的智慧、學識與成就,讓人仰止,他對所愛的執著與尊重更值得稱道,不玩私奔,不暗中茍且,從最開始受束于「倫理」的不敢到勇往直前,和有夫之婦楊之華的前夫沈劍龍開誠布公,把問題擺在桌面,轉輾三地談判三場,彼此沒有面紅耳赤,過程中十分愉快,時不時有笑聲傳出窗外,三個回合下來,事情得到妥善解決,而后三個聲明同時在《民國日報》連登三天:
楊之華沈劍龍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脫離戀愛的關系。
瞿秋白楊之華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結合戀愛的關系。
沈劍龍瞿秋白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結合朋友的關系。
(31歲的瞿秋白、30歲的楊之華,婚后6年在蘇聯合影)
終是抱得美人歸,婚后兩人恩愛到形如一人,必要把沒遇見之前的空白加速回補,如《我儂詞》里的意境,把一塊泥,捏一個你,塑一個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非要以物寄情,于是就有「秋之白華」,「白華之秋」的圖章,蓋在了彼此心上。
仍感覺不足以表達,于是特意請人打造了一枚刻金別針「贈我生命的伴侶」給她別在了胸前,給她的稱呼是,【愛☆愛】,心,肉麻到不知南北。
楊之華同樣回應:我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并將自己衣服上的一粒紐扣剪下,縫上了他的衣領。從此他衣不離身。
時年,他25歲,她24歲。
彼此相識在上海大學,他雖年輕卻聲名遠揚,時任上海大學社會系主任,銳意經營社會學系,使之成為上海大學最大的系。
他的履歷鍍著金光,自然吸引了大批崇拜者的目光,因為名聲在外,他的課坐無虛席,在黃埔學校及上海大學授課時,學生及老師共擠一堂,有的甚至趴上了窗台,講授內容涉及社會科學概論和社會哲學,他侃侃而談,學貫中西,形象上風度翩翩玉公子。
聽課的學生中,有一雙特別明亮又美麗的眼睛關注著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哪怕是一個微小的手勢,一個轉身的表情。
她就是楊之華。
與瞿秋白首次見面是在蘇聯顧問的住處,因顧問想了解上海婦女情況,而楊之華在課余時擔任執行部婦女工作,被采訪介紹情況時,作為翻譯的瞿秋白恰好隨同,首次遇見,彼此熟悉。
他的聲望讓她崇敬,但也僅僅限于此,是一個女學生對于老師的崇拜,不敢有半點非分之想,加上雙方都有婚在身,她知道老師和妻子新婚燕爾,恩愛有加。
(瞿秋白、楊之華)
楊之華20歲時尊父命嫁給了娃娃親富家公子沈劍龍,二年后生下女兒,後來丈夫隨朋友來到上海,整天燈紅酒綠渾渾噩噩,拈花惹草樂不思蜀。
寫信不回,喚不會丈夫的心,夫妻關系日漸疏離,于是她努力考進了上海大學,把精力投放到學術,瞿秋白的課她必來,而且就坐在前排,大大的眼睛很是專注,臉上的小犁渦時不時因他淺笑,在與老師互動時,她積極發言,他耐心解答,他的目光不定時與她交錯著對視。
他的才華與卓越有目共睹,最要命的是他長相儒雅俊逸,能滿足女生對于愛情的全部幻想,令當年小他5歲的學生丁玲芳心暗許,也讓丁玲的閨蜜,後來成來瞿秋白妻子的王劍虹借詩寄情,最終如愿嫁給了他,只可惜紅顏薄命,婚期僅僅7個月就因肺結核奪去了生命。
王劍虹臥病在床時,楊之華當時作為學生代表有次登門看望,目睹了她躺在丈夫懷里奄奄一息的樣子,見證了他對妻子的萬般深情。
王劍虹病逝,他的日常成了她最大的牽掛。
愛妻的突然離世,瞿秋白萬念俱灰,在給丁玲的信中如此低吟:我的心也隨劍虹去了。而妻子在臨終前對給他留下的信同樣是殷殷的囑托:秋白,我生活在你的愛撫之中,雖然只有半年,我已經感到無比滿足...病魔縱然奪走我的生命,但不能奪走我對你的愛...我那麼溫柔專一地愛過你,我一點也不愿使你難過悲傷,愿上帝給你另一個人,也像我一樣。
上帝像是感召到了妻子的囑托,楊之華天使般在關鍵時期翩然而至,緩步走進了他的生活。
那天清晨,她挎著菜籃,走上了他的閣樓,為他準備好一頓可口的飯菜,請他為自己改稿。
吃飯時兩人相鄰圍坐,微弱的燈光充斥著浪漫,有「天地氤氤,萬物化醇」的曖昧,小小的餐桌讓兩人的氣息相互交融,兩雙目光剛對視忽又快速閃開,一大半時間她低垂著頭,有紅暈在臉上泛起,為了掩蓋,于是用筷子作道具一點一點將飯菜送到嘴里,食不知味,他目光爍爍地看她,笑一下,接著吃,邊吃邊夸,又忍不住抬眼看...
晚上有重要會議一同參加,過馬路時遇敵人盤查,她機靈地挽起他的臂彎,假裝夫妻的樣子蒙混過了關。
這個場景在當時是應急,在事后像是驚雷,令彼此心潮澎湃,原本沒有多想的他們,在這一刻想在了一處,肢體接觸的剎那觸碰著他們的未來,
知道她婚姻的不順,于是鼓起勇氣對她說:之華,你有選擇婚姻的自由,嫁給我好嗎?
她聽后一怔,因有婚在身,不能答應,也不愿拒絕。
留下一封信后快速閃開,逃回了老家蕭山,想躲開這場違背傳統的意外情感。
她走后他悵然若失,在楊之華義父的建議下,坐著車追了過來,一路上心跳不止。
見到他的楊之華喜不自禁,轉而迷茫,她不知道如何破局,倒是楊之華的哥哥與妹妹對于瞿秋白的到來拍手稱快,但出于傳統婚俗的考慮,父母并不認同。
到了不得坐下來談的地步,于是在蕭山楊家,一場別開生面的三人談判即將展開。
當時沈劍龍人在上海,聯系不上,與他同過學的哥哥用急事的方式將他召回,三人在楊家開始了面談。
楊家外面的人屏聲靜氣, 以為里面要摩拳擦掌,沒想到沈劍龍見到瞿秋白的第一面就抱拳作揖,一句「久仰大名」讓氣氛頓時輕松,他們談文學與社會,談理想與實現,教師身份的瞿秋白自是口河懸河,加上見識廣博,見解深刻,他盡情抒發著自己的見地,愛好文學的沈劍龍不住地點頭稱贊,像粉絲遇見了偶像,一臉崇拜,偶爾也會發發問,他隨即作答,瞿秋白自然成為目光的焦點,三人完全沒有對立的情緒,談到一處時哈哈大笑,不時有笑聲傳出窗外,不知不覺到聊到了天明。
首戰告捷。
二天后,沈劍龍又把他們接到沈家,繼續聊,他們從書房談到花園,期間或坐,或站,彼此推心置腹,又足足聊了兩天。
為了表達誠意,瞿秋白將沈劍龍及楊之華請到常州的家中接著聊。瞿秋白家的條件自不比沈家,真正的是家徒四壁,一張椅子都沒有,于是三人找一天破棉絮就地而坐,一聊又是二天,此時他們間的關系已親如兄弟。沈劍龍甚至差點忘了談話的目的。
末了瞿秋白向沈劍龍挑明了對楊之華濃濃的愛意,說:你可以打我罵我,我絕不還手,希望你成全我和楊之華!
(瞿秋白、楊之華,婚后第二年)
沈劍龍早就想通,他們郎有情妾有意,瞿秋白更能讓楊之華獲得幸福,自己配不上理當成全,于是與瞿秋白上前一握:我愿成人之美,我更愿意你能和我結拜為兄弟!
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瞿秋白快樂地點頭應允。
彼此以詩賦情:
沈劍龍:避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瞿秋白唱和:長恨言語淺,不及人意深,今朝兩相悅,脈脈萬重心。
回到上海不久三則啟事同在《民國日報》刊登,連發了三天。這樣的消息轟動一時。
結婚時楊之華的父母沒有參加,但前夫沈劍龍大方地來了,送給的禮物是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他身披袈裟、剃光頭髮、手拿鮮花,照片背后寫著「借花獻佛」,為他們送上了誠摯的祝福。
婚后沈劍龍偶爾會來他們家閑坐,或互通信件,見面時老熟人一樣熱絡,瞿秋白叫他沈兄,沈劍龍和楊之華關系也自然轉換為兄妹。
像是前世的夫妻,拐了個彎又再度重逢,特別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愛她,愛與她一切有關的人及事。楊之華與前夫有個女兒,想盡辦法接到了身邊,真正做到了視如已出。為了女兒,選擇不再要自己的孩子,給女兒改名為「瞿獨伊」。
(瞿秋白、瞿獨伊、楊之華)
就有了一家人在外出游玩戲水的情景,他用瘦弱的身體用勁地撐著木伐,娘倆坐在木伐上晃晃悠悠,他開心地引吭高歌,娘倆就一起合唱,這一幕讓女兒終生難忘。
(瞿獨伊、楊之華)
就有了瞿秋白帶小獨伊在樹林里采蘑菇,兩個人一起畫圖折紙的場景;
就有了冬天在雪地中和她追逐打鬧,有時假裝摔了一跤,只為逗女兒開心的一幕幕....
給妻子的情書里,對于寶貝女兒同樣是滿紙父愛:
「可愛的獨伊,替我問她好。」「要買面包給她吃,要買好書給她看。」
「獨伊如此的和我親熱了,我心上極其歡喜,我歡喜她,想著她有趣劉整的笑容,這是你制造出來的啊!之華,我每天總是夢著你或獨伊。」
(瞿獨伊、楊之華)
共同生活了十年,其中最幸福的兩年是在蘇聯共度的那段光陰。
稍有暫別,肉麻麻的情書一封接一封,有時一天寫幾封,如同熱戀中的情侶,給她的昵稱為【愛☆愛】,我的【愛☆愛】。
婚后5年,情書仍溫溫軟軟,內容及稱呼蘸滿了蜜汁。
「好【愛☆愛】,我要緊要緊回家,回家看見你,抱你。」「好【愛☆愛】,親【愛☆愛】,我就如此的想:我的【愛☆愛】是世界上唯一的理想的愛人。她是如此的愛,愛著我,我心上就高興,我要跳起來!」「感覺疲憊的時候,決心睡一兩天,閑一二天,在花園散心(只不可以和男人---除掉我---吊脖子),睡足了便覺得好些的。乖【愛☆愛】!好【愛☆愛】,我吻你,吻你的......吻你的一切。
「愛」在他的情書里成堆成山,是嬰兒的咿咿學語,不厭其煩;是秋后的大堆的谷穗,泛著收獲的喜悅;是溪澗的泉水啊,淅瀝著自上而下涓流不止。
(瞿秋白書法)
最后一次離別,她跟在身后,快到弄堂時他停下腳步,回頭走了幾步,凝視著她緩緩地說:‘之華,我走了!。
臨別時,將買好的10個本子一人一半,考慮到在「蘇區」通信不便,叮囑她把想說的話寫在本子上,見面時交換著看。
沒想到一別成永訣。
返不回的那最后一別。若知道今生就此別過,該會有怎樣的纏綿與不舍,結果一定是不放手,就是不放。
36歲時在江西「蘇區」不幸被捕,被叛徒出賣認出時,他從容以對:既然你們已認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過去寫的那份供詞就權當小說去讀吧。
行刑前夕,以自毀的方式解剖了自己,寫了《多余的話》,闡明自己本一介文人,干著不合時宜的政治,說自己不配追認為烈士,是叛徒,希望最愛的親人忘了他并忌恨他。
這一反常態的自剖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猜想,也給歷史留下了誤會的素材,直至平反。
當時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是有多眷戀這個世界,那陽光的味道,那豆腐的美味,家的感覺,愛的味道,他舍不下的至親,他的【愛☆愛】,他的獨伊。
在獄中,把相思與無助寫進詩里:「夜思千重戀舊游,他生未卜此生休。行人莫問當年事,海燕飛時獨倚樓。」
知道即將離世,揮毫絕筆:「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
便只得萬事看空,隨時準備絕塵而去。
(瞿獨伊用俄語向世界播報新中國成立影像)
他的信仰不允許他出賣組織,哪怕勸降的敵人將標準一降再降,到最后只要求可以不對外宣稱脫離現有的組織,幫著到大學或機關任教或做做翻譯,也不成。
給出的答復是:「人愛自己的歷史,比鳥愛自己的翅膀更厲害,請勿撕破我的歷史。」
無計可施,敵人用親情挽留:「你的親屬希望你能活,他們想念你,你為了親屬也要活吧?」
「我的愛人楊之華絕對不會允許我這樣做,如果我這樣做了,就是對他們最大的侮辱。」
為了信仰也為了愛,他用生命守護著文人的尊嚴及革命者的形象,離開得越果敢,越氣魄,所愛之人在失去他傷心的同時,心里必會多出一份引以為榮的驕傲。
行刑前,也真是累了,酒飲到一半感慨:‘人之公余為小快樂,夜間安眠為大快樂,辭世長眠為真快樂!’
最后的要求是將妻子縫過紐扣的衣服穿上,用手細細撫摸著它,當年的細節仿若眼前,似帶著妻子的余溫,靈魂突然得到安靜,不害怕也不感孤獨,即便是在荒郊野嶺,他明白,不管過去多少年,她的【愛☆愛】一定會尋他而來。
他們唯一的記號便是這枚熟悉的紐扣。
(瞿秋白行刑前拍照驗明正身)
行刑的要求是不打腦袋,不屈膝。走向刑場時從容而行,用俄語華語一路唱著《國際歌》,到達刑場地背靠一塊青石,盤腿而坐,背北面南,一句「此地甚好」,「開槍吧」,微笑飲彈。
20年后,妻子楊之華終于找到行刑之地---福建長汀西門外羅漢嶺,通過辨認那枚微小的紐扣,確認遺骨后帶回安葬。
他走的那年,她35歲,余下38歲的時光全用來懷念,即便是工作,內容也一定和他有關。不愿嫁人不是因為封建,而是見過雄鷹很難再看上烏鴉,在她的生命里,沒有人比他更好。
73歲因病離世,離世那年瞿秋白尚在蒙冤,她含恨而終。離世9年后在女兒瞿獨伊不懈的努力下得以昭雪。
在那邊,想必他們跨越山水,憑著「秋之白華」,「白華之秋」這兩枚掌印,相互識別后再度相擁。
前夫沈劍龍,這個促成他們婚姻的男人,把「有一種愛就叫放手」執行得淋漓盡致,因他的大度,成全了這一樁奇特的愛情,避免了難看的決斗與撕殺,他體面的退場同樣被后世傳為美談。
沈劍龍人生的后續早有預告,如婚禮上送出的那張照片,「身披袈裟、剃光頭髮」,即使沒出家但佛性附身,以詩畫花草魚蟲為伴,最后的結局是晚年垂釣時因意外溺水身亡。
只有女兒瞿獨伊把生命硬生生拉長到100歲以上,至今健在,她的信念是要替父親活著,把父親過早失去的生命狠狠地給補了回來,至今老去的模樣,比母親老許多,比父親雕像的樣子那不知老多少倍,努力地活著,就是要成為父母存世的一雙眼睛,來見證祖國的盛世與繁華。
畢生能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俄語播音員及新聞工作者,自然離不開父母的栽培。新中國成立時,瞿獨伊通過廣播用俄語向全世界進行了宣告。2021年,100歲的瞿獨伊獲得一枚「七一勛章」。
她活成了瞿秋白最大的安慰。
除了女兒,也許瞿秋白親手翻譯的《國際歌》,是他留給這世上的另一枚「紐扣」,唱起它,人們自然會追本溯源,對他,不用記起就會懷念。
寫得一手軟軟的情書,卻身具蓋世的風骨,才華爍爍少人可及,把擅長的和不擅長的都做到了極致,短短36歲的年華,被他濃縮成一部時代的悲歌。
名作家梁衡寫道:瞿秋白實在是一個大謎,他太博大深邃,讓你看不清摸不透,無從寫起但又放不下筆.....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遠續不完的名畫。
還真是,這個謎一樣的男人!